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活力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就《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12月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一同出席新闻发布会。
陈晓华表示,《意见》明确了支持农民工、中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主要方式、扶持政策和保证措施。《意见》的印发,对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支持的工作合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深入开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方面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同时也有一大批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去创新创业,投入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之中,呈现出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起点越来越高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近年来从农村流向城镇的各类人员返乡创业的人数累计达到570多万,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还有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人员约130多万人下乡创业创新。他们为活跃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独特作用,成为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陈晓华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去年6月和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又多次强调要采取进一步措施,便利有条件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落实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各项政策,各地和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总的看,发展势头很好,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存在政策落实还不到位,融资难、用地难、人才聘用难、技术获得难等问题,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陈晓华介绍,《意见》一共14条,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扶持范围进一步扩大。过去主要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这一次扩大到了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新创业。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关系,进一步拓展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的渠道。二是支持重点领域和方向更加明确。围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明确了重点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发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商以及各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通过领办创办新型的经营主体、组建团队、产业联盟和各种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网上创业等方式创新创业,来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政策措施更加系统,包括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用水用地用电、社会保障、入住园区等方方面面,有很多措施有突破、有创新。四是落实要求更加明确。不仅对部门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地方政府提出了要求,要求建立落实政策的督查制。
陈晓华表示,支持下乡返乡人员的创新创业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必将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地活跃农业和农村经济。
中央电视台记者:目前农村出现了“三留守”现象,就是留守的妇女、留守的老人和留守的儿童特别多,同时也有一些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这次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对于解决和缓解这些问题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陈晓华:像你所说,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确实出现了“三留守”以及农业的“兼职化”、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民的“老龄化”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对农业农村的发展不利。推动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实践来看至少有三条:
第一,可以把现代的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理念导入农村,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我也到很多农村去看了创新创业的农场和合作社,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农村过去很少见到的,所以凡是有新的力量进入到农村,农村的面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二,他们下去以后可以催生农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我们作过一个统计,返乡也好、下乡也好,80%的项目是产业融合的项目,也就是说,既搞生产基地的生产,又搞产品的加工,还要搞产品的营销。所以,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发展,可以增加收益。同时,我们统计有54%下乡返乡人员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或者营销产品。这些在农村过去都是少有的,所以他们下去以后,能够弥补农民在这方面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农村的这个短板。
第三,进一步激发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一方面是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是城镇中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员下乡,形成一种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格局,对于整个现代化的建设是有利的,也可以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渠道。
总之,在我看来,在农村,昨天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今天有下乡返乡的创新创业,可以说是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我们注意到,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6月就农民工返乡创业下发了《意见》,同年12月就农业产业融合下发了《意见》。在这两份《意见》当中提出了政策和措施,这一次下发的《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与以往的政策措施有什么样的联系?
陈晓华:这次的政策措施是过去政策措施的延伸和完善。如果说有什么新的特点,我认为有两个:
第一,更系统。把过去散见在各个文件中针对下乡返乡创业中的支持政策汇集起来。我也注意到,网上对这份文件的评论,说是送了一个政策“大礼包”,我觉得这种理解是对的。因为,在调研过程中听到下乡创业人员的反映,他们认为现在很多政策不清楚,也很难找全支持的政策,所以对农村、对农民而言,如果能够汇集起来出一个布告、告示是最有用的。这次文件把从下乡创业准入开始到财政的支持、金融支持、用水用地政策支持,甚至到保险、社会保障、获得技术支持、入驻创业园区等整个流程梳理出来,这样既有利于返乡下乡人员掌握运用,同时也便于各个部门按照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第二,针对性更强。我们听到的反映就是用地难、融资难、人才获得难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这次文件重点就在反映突出的问题上寻求突破,也就是说,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问题,这个文件对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化、实化。比如针对注册难问题,明确规定县一级政府要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免收登记和证照费用,这很实在。又比如说,针对融资难的问题,要求建立返乡下乡人员信用评价体系,开发与他们创业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并且探索运用农业机具和农业设施抵押担保。像这样的政策,过去是没有的。再比如说,针对用地难问题,不仅是对集体建设用地允许用于返乡下乡人员的创新创业,同时包括租房的问题、自助和农民合作问题都有详细解释。这个文件含金量很高,所以要把这个文件贯彻落实到位,必将推动创新创业有一个新的局面。
中国日报记者: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是不是一种“逆城镇化”,会不会形成与农民争资源和争利的现象?
陈晓华:我觉得你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注意到了。我认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城镇化在现阶段主要是人口的城镇化,但不排斥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同时,在中国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发展小城镇尤其是特色小镇,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所以,我们认为这和城镇化是不矛盾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从农村和下乡人员的实际出发来选择。因为这次返乡下乡是一种自愿选择,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农村的实际作出自己的安排。
法制日报记者:我们了解到,农业部正在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如果要实现两项政策的并轨,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农业法治法规建设?
陈晓华:支持下乡返乡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鼓励通过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形成规模经营等新的现代农业模式,解决农业农产品质量不够高、农业效益不够好的问题。确实,正如你所说,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建立可追溯制度,这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所以,现在经国家立项,农业部正在抓紧建设全国性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争取年底试运行。我们也在一些重点地区、城市、产品开展了试点,从运行的情况看,效果是好的。
当然,实现可追溯仅仅是保证质量安全的一环,还需要上下游进行联动,如果在上游、在源头生产上不按标准生产,进入市场不加强检验检测和抽检,要实现追溯也是很难的。所以,这就需要通过法治化的办法把它制度化、机制化。我们在《食品安全法》修订以后,正在抓紧研究修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修改过程中,把实现产品可追溯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和建议。
中国新闻社记者:有的返乡人员和下乡人员离开农村已经很长时间,不太熟悉农村,他们对相关政策也不太了解。此次《意见》提出的政策如何保证在农村贯彻落实,有什么样的贯彻落实机制?
宗锦耀:《意见》把抓好政策落实作为重要的要求,提出了落实的机制。农业部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管理部门,也是这个政策措施落实的牵头部门,我们有责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意见》实实在在落实,让返乡下乡人员得到更多的实惠。
一是要组织政策的宣传解读。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解读政策,让全社会知晓。今天这个发布会也有这个目的,对重点、焦点、热点问题解疑释惑,让大家都明白政策的含义、含金量。
二是建立推动落实机制。农业部将发挥牵头作用,明确推进机构,建立了11个部委推进协调机制,包括人社部、财政部、发改委等等组成,要求加强工作指导、经验交流推广和政策落实,也要求县一级、省一级政府建立推进协调机制,明确部门分工,形成合力。同时还要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了解创业创新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加强督查。农业部在适当的时候将组织11个部委,也就是联席推进机制的成员单位,对文件的政策落实进行督查,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当前农业部将重点抓好四件事:第一是搭建好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思路建设一批服务平台。昨天,开通了中国农村创业创新信息网和中国农村产业融合信息网,搭建信息平台。第二是建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把各地依法批准的园区全部收集起来,那些地方有什么扶持政策、设施、服务条件,可以让返乡下乡人员了解,到那里进行创业。第三是搞好培训和技能竞赛。农业部利用各种培训项目,对返乡下乡人员以及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组织创业大赛,引导创业创新,特别一些很好的创意,要与有关机构进行对接,让他们有好的项目投资。第四是典型引路。总结一批创业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树立一批带头人,可复制、可推广,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同时,指导各地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绿色通道”。政府部门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把这些政策落实下去。还有就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为这些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我还要强调的是,除了政府的政策服务之外,创业要成功更重要的是要取决于返乡下乡人员的自身努力。我们提倡百折不挠、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以及“工匠”精神。这是创业成功的一个根本。所以,除了政府的努力,自身也需要努力。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三权分置”和2015年开始农村三项土地权益改革背景下,这次文件提到,要在土地和金融服务方面支持返乡创业。文件提到农村承包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还有一个是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内容以及会有哪些进展?
陈晓华:对农村来说,农村土地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政策,可以说是所有政策的基石。前不久,中办国办专门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特别是更好地保护农村的土地权益作出了相应规定。
在农村土地改革的大背景下,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涉及到租地、租房等一些农民财产权益的事项,都应该遵从法律和政策的相应规定。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类是返乡人员,本来承包权就是他的,房屋的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就是他的,相对而言,这方面的制约和限制少一些。但是对于下乡进行创业的,凡是涉及到这一类的,就要依照规定来办理。在新的政策里面,确实有一些新规定,大体上是有几类。一个是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依法用于创新创业,包括返乡下乡人员也可以。第二个是自住房可以改造成农家乐。第三个是可以和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下乡人员总得有一个居住场所,甚至有的搞电商网络,需要一个平台。还有一条规定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用地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返乡下乡人员搞农业设施等基础建设。当然,有些规定还需要配套,有些规定还需要地方拿出办法来。总之,我们会开出清单,督促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
经济日报记者:我们了解到,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什么项目的问题。请问,此次《意见》对于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有什么考虑?
陈晓华:确实,如你所说,返乡下乡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搞什么项目,然后就是用什么方式去搞。应该说,这个《意见》给出了指引,为什么我说是指引而不是规定呢?就是说照着这个方向去做,就有可能成功。下乡返乡创业要取得成功,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发挥好自身优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大目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所以,《意见》一方面是引导下乡返乡建设项目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一致。也就是说,重点讲到的要发展规模经营、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包括电商、乡村旅游等等这些新业态和新模式。
第二个方面,创新创业的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结合。所以,提倡通过领办、创办新的经营主体,通过各种联合合作方式,运用信息化技术搞创业。如果把握好这两条,创业成功的比例就比较高。为什么要把这两个问题点出来,也是因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方面成功率并不高,所以需要引导。一方面要扶持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引导,这样才能获得双赢,才能真正把这个事情办好。
路透社记者:有450万农民工返乡,这个数字是在几年内的数字,有多少是因为在城市失败而回农村去?能不能给一个具体的数字,政府准备投资多少钱支持这个政策?
陈晓华:关于450万这个数字的问题,这是一个累计数据,是通过典型调查推算获得的数据。因为农民工返乡,在城乡之间的来回流动是常态,要准确统计到个位数是很不容易的。这次文件专门提出,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和监测指标体系,来掌握人员流动和就业的情况。至于现在有多少钱用于这方面的支持,从中央层面来说,主要是明确一条,现有的各类支持政策要向下乡返乡人员延伸和覆盖,有的方面还要倾斜。第二条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专门安排资金,支持下乡返乡人员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