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为自行车开“绿灯”
文/摄 实习生 徐泽敏 记者 杨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眼光”也越来越高:从自行车到出租车,从公交车到私家车。作为一种人力交通工具,很长一段时间里,马路上越来越难觅自行车的踪迹。然而近几年,自行车似乎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骑行,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而,要让自行车这种绿色出行方式重回“高大上”,需要城市开启对自行车的“绿灯”。
自行车悄然回归
随着道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人们对“绿色出行”有了新的需求。十几年间,人们对自行车的需求又再次回归。
早上7时30分,市民卢斌准时骑着自行车离开家,半个小时后便骑到了位于北环路上的单位。“我骑车上班已经坚持了两年。”他说,以前自己开车上班,早高峰时段从家开车到单位最少需要50分钟,后来干脆骑车上下班,不仅缩短路上的时间还锻炼了身体。“今年开春我们单位里又有好几个人放弃开车改骑车,单位为了支持我们还特意设置了存车处。”
重新回归的自行车热,让自行车店在哈尔滨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南岗区和兴路、红旗大街和道外区景阳街、北十四道街形成了多个自行车销售集中区。记者来到哈尔滨市南直路上的一家“美利达”自行车专卖店,发现店中最便宜的“勇士600”售价也要1398元,而最贵的自行车要6万多元。据店主讲,目前最畅销的自行车价格在3000元左右,虽然不便宜,但是平均三四天就能卖出一台,有不少骑行“发烧友”甚至不惜“血本”购买上万元的自行车。这种被称为“万元车”的自行车,他们曾经一个月就卖出三台。
“骑行生活”时尚表达
与卢斌一样“放弃四个轮改骑两个轮”的人绝非少数。骑行,已经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持续的自行车热,带来的最直接结果是,各类自行车俱乐部、骑行群层出不穷。目前仅在哈尔滨市就有不下20个自行车团体,少的几十人,多的几百人,他们通过QQ群、论坛组织骑行锻炼活动。
在名为“龙江骑行群”的QQ群中,类似“骑行龙江,免费吃鱼,限额20名,需戴头盔,额满为止”字样的“召集帖”不断出现。骑行爱好者于智宇告诉笔者,他们每天都会组织路途或长或短、人数或多或少的活动,一般会去松花江边、阳明滩大桥等一些路宽车少的地方。每天下了班,大家在江边骑行吹吹江风感受一下生活的惬意,在桥上骑行从高向低感受速度与激情,别提多开心、多放松了。大家往往自备茶水,骑到哪喝到哪,有人更是戏称这是每晚都召开的“茶话会”。
几乎每天傍晚在公路大桥、“二环路”、群力新区等路段总少不了“夜骑”人的身影。哈尔滨市民于新涛就是这样一个“夜骑族”。白天人多、车多,不仅空气不好,还骑不快,因此每天晚上20时以后,于新涛就穿上装备、骑上自行车,在会展中心与十几个有同样爱好的“小伙伴”会合,在夏日的夜色中,尽情享受速度与激情。对于这些骑行“发烧友”来说,自行车已经超越了交通工具范畴,成为一种时尚休闲方式的表达。
推进“慢交通”可以“快一点”
哈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百万大关,推进“慢行交通”和“绿色出行”已经是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2013年哈尔滨市已经在平房区开辟了自行车专用道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1.8万人次提供了自行车租赁服务。今年,哈尔滨市又开始着手在市区打造9片慢行区,“慢交通”已经在哈尔滨市起步。
在早高峰时段,记者从长江路农业大学北门出发,骑行至道里区地段街,用时近一小时,与公交车时间大致相同,即便在宽敞的长江路上,很多和记者一同出发的汽车都被记者远远地甩在身后,但是由于市区大部分地方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混用,不时有机动车在两侧鸣笛,示意笔者为他们让路。在果戈里大街上,随意停放的机动车让记者只能在无数机动车车流中危险地“夺路而行”。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许世超最担心的就是自行车的安全问题。他说他的第一台自行车就是和朋友在学校附近理发时被盗的,他现在不仅为自己的自行车换了一把“靠谱”的大锁头,周末回家时还会将自行车扛到楼上去。“实在丢不起了,再丢就要卖肾了。”许世超开玩笑的说。
虽然近两年哈尔滨市在“慢行交通”上投入不少,但是对于每天骑行在路上的“卢斌们”来说,还是觉得城市的“慢行交通”的发展还是太“慢”了。
更多尊重更多绿色
在采访中,很多骑车人都提到了“尊重”二字。的确,自从中国的城市进入“汽车时代”,“脚踏车”已经渐渐被边缘化。近几年城市机动车辆数量的急剧膨胀,让城市的道路交通设计理念不断向方便汽车行驶倾斜。
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小汽车发展和机动车道拓宽挤压了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空间。私人轿车数量骤升,空气污染也随之加剧,这将会促使更多的市民放弃自行车而转乘私家车,从而形成交通拥堵的恶性循环。
因此,真正给予“慢行交通”足够的尊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日前,我省建设部门向全省各地市下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导则》规定,新建及改扩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要设置自行车道,不规划自行车道的建设项目,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完善情况也将作为申报城市奖项的必要条件,居住区、公共设施要为自行车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和方便的停车设施。
从以汽车为核心到以市民出行实际需求为核心,这是交通规划对现实需求的校正,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不仅需要在硬件上不断投入,更要在执行中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