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进自然:人与环境疏离 “自然教育”复苏

23.03.2015  12:28

  北京教学植物园2400个游园名额1小时内在网上被“秒杀”光:一位8岁北京男孩通过一趟广西农村自然之旅,将小村庄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自然教育”,一个新型教育项目近几年开始在国内出现和流行。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张赫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教育”的出现源于当今城市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感越来越强,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造成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孩子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而这些症状被冠名为——“自然缺失症”。

   名词解释

   自然教育

  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不同,目前流行起来的自然教育,也称为大自然教育,是鼓励少年儿童走进大自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让他们直接到自然界去观察和探索,直接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奥妙,从而激发少年儿童对自然界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少年儿童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的积极情感,并帮助儿童解决一系列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现代生活引发“自然缺失症”

  孩子社交能力慢慢地退化,大家被各种电子设备牵着走,这些都是“自然缺失症”的一个表象问题。

  2015年1月31日,是北京市中小学放寒假第一天。这天,8岁的北京男孩鸭梨跟随妈妈来到了广西扶绥渠楠屯参加由好未来公益基金会联合美境自然发起的白头叶猴探索之旅活动,当天参加此活动的还有其他11个家庭。

  此次探索之旅活动,通过巡山、寻找白头叶猴、自然艺术课程、参与社区劳动等方式让家长和孩子们深度体验和理解自然。

  从广西扶绥渠楠屯回来后没几天,父母又带着鸭梨去柬埔寨和泰国玩了两周时间。事后,鸭梨的妈妈问他:“最喜欢哪次旅行”,鸭梨的回答让妈妈也颇为感慨,“儿子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次白头叶猴探索之旅,嚷嚷着要当一个农村人。”鸭梨妈妈说,她反思了一下,虽然带儿子去的其他两个地方也跟自然有关联,但缺少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的氛围。“路边就能看到水牛,鸡鸭随处可见,路边的甘蔗掰下来直接就能啃。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然生活其实就是自然教育所要传达的内容之一。”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张赫赫表示,人和环境疏离以后,很多人在现代生活中出现了心理问题,“比如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程度,人与自我难以达到平衡的焦虑等等,包括孩子社交能力慢慢地退化,大家被各种电子设备牵着走,这些问题都是‘自然缺失症’的一个表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