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连线武汉】在疫区点燃的生日“蜡烛”
【视频】在疫区点燃的生日“蜡烛”
新华网哈尔滨1月31日电(范业楠)1月29日,是于海涛28岁的生日。
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是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来到武汉参与援助医疗队的一员。而这个生日是在武汉过的。
于海涛吹灭火柴蜡烛(受访者提供)。
这一天,于海涛吃过早饭便听老师讲解“感染监控”防护的知识,一遍遍演示一遍遍操作,即使到了晚上九点还在参加“感染监控”考试。完成工作已经将近晚上十点了,医疗队赶在这一天最后的两个小时为于海涛庆生,他们聚在驻地院里,用火柴充当蜡烛,用点心扮蛋糕,打开手机闪光灯作为生日的“最高礼仪”,为武汉的夜增添光亮。于海涛说,这是他最有意义的生日,是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也许通过这次经历,自己就成熟了。
在黑龙江省援鄂抗疫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个15人的小组,叫做重症治疗组。这个小组当中,有6名90后护士,5男1女。于海涛就是这个小组中的一员。
在这个队伍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武汉故事。
同学们打开手机闪光灯作为生日的“最高礼仪”(受访者提供)。
40岁的护士长王磊在ICU工作了20年,接到要去驰援武汉的信息,王磊在科室群里发布了征集信息,瞬间手机“炸了”。看着科室里年轻人热烈地回应,她说:“我真是被感动了。” 作为护士长,王磊给每一个要去武汉的人都单独回了一句“和家里商量”。到武汉疫区前线,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我要对我的人负责。”然而,王磊收到的回复是:“护士长,和家里人商量了,支持我去。”“护士长不用商量,啥时候走?”…… “自己没结婚没有孩子”是刘万福请缨的理由,而孟泽用“我抗感染能力强”来争取请缨成功。 “我为他们感到骄傲。”王磊说。
团队中,来武汉最“容易”的是齐然,“我来武汉参加援助医疗队,说明我比较优秀,来了之后,父母特别自豪,父亲逢人便说,儿子去武汉抗击疫情了。”
“最难”的是翟广建,他的孩子仅仅十个月,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深知这其中的风险。“媳妇也哭过许多次,但我还是做通了她的工作,成功地来到了武汉。”“成功”两个字,正是翟广建内心对医疗事业的坚定,是前往疫区的决心。作为父亲,翟广建说,“现在不敢看孩子的视频,怕自己忍不住会哭。”
“最特别”的是马娜娜,她是小组中唯一一名女性90后,正因如此她成为防护服使用的演示者。马娜娜开玩笑说,因为我身材比他们小,操作起来方便,所以这些男子汉每次都把这事安排给我。
他们是一根根“蜡烛”,照亮希望。他们奋斗在一线,选择与家人分开,是因为他们选择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是白衣天使,是希望的光。
联合出品: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哈尔滨市委网信办
策划:颜秉光
监制:李国红
文字:范业楠
视频制作:范业楠
编辑: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