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习近平的世界情怀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述评:习近平的世界情怀
新华社记者韩墨
中国和世界,正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激荡的时代洪流,冲刷出百年未遇之变局。世人将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东方: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怀有怎样的期许和梦想?深度调整中的世界又将走向何方?
“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4年多来,习近平主席这样的话语,一次次在世界回响。放眼全球的宽广胸怀、站位高远的战略视野、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习近平主席深刻回答了“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国际关切,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拓进取、结出累累硕果。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习近平主席细察历史现实,纵览国际国内,明辨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
一方面,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仍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如何化解当今人类面临的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4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出访27次,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出席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活动,主持了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在密集的元首外交活动中,习近平主席利用各种场合,阐释当代中国的“世界观”“发展观”“义利观”,描绘中国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梦想相通的新图景,将整体意识、全球视角、传统智慧、务实精神融为一体,提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一系列“中国方略”,赢得积极而广泛的反响,展现了一位大政治家的世界情怀。
这种世界情怀,着眼于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发展趋势。习近平在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的首场重要演讲中,提出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系列主张。这些系统性思考,不局限于某国某域之利益,从世界整体利益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判断和谋划,进而成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
这种世界情怀,根植于各国主权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准则之中。“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质朴的话语,饱含中国对和平发展和国际治理变革的深刻思考。其核心要义便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各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际上的事要共同协商。4年多来,中国与各大国良性互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确立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在政治解决伊朗核、叙利亚、南苏丹等国际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探索“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路。
这种世界情怀,蕴含于倡导合作共赢、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之中。“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在联合国讲台,习近平主席呼吁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前景;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他系统阐释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在瑞士达沃斯,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倡导建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制,既是中国“合作共赢、包容开放”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4年来硕果累累,举世公认。
这种世界情怀,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持续滋养。中国文化崇尚厚德载物的广阔胸怀,追求“和而不同”的多元境界,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阐释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谈及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他说“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文明交流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习近平主席重视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主张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上发挥关键作用、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行动,彰显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令人称道的领导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和世界情怀,从历史深处获得启迪,从新中国外交传统中汲取力量,在时代激流中接受淬炼,在务实实践中不断发展。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将与世界共同携手,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向着更加和平、公正、包容、普惠、共赢的美好未来前进。
倡导者·塑造者·推行者——世界眼中的习近平
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