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原标题:邓世昌: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17日上午,祭甲午英魂,弘世昌精神——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120周年系列活动在广州海珠区邓世昌纪念馆举行。邓世昌后人邓立英、邓飞红等致远舰官兵后人参加了公祭活动。
120年前的中日黄海海战,“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见舰伤而弹尽,落水后不接救生圈壮烈殉国。北洋水师战败,清朝政府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这一段屈辱而悲壮的历史,至今仍让人悲不自胜。
记者从海珠区委宣传部、邓世昌纪念馆编的史料《甲午寻迹》一书梳理出邓世昌求学、殉国的历程。
“我一直认为,曾祖父当时有生还的可能,可是他用牺牲来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邓世昌的曾孙女邓立英
求学:福州船政学堂的“最伶俐”毕业生
实习归来,邓世昌被沈葆桢称为“最伶俐的青年”,受到嘉奖。四年后的1878年,邓世昌晋升舰长,1879年调赴北洋水师,不久任镇南舰舰长。
1866年是同治五年,清廷重臣左宗棠、沈葆桢等开始为清廷谋求造兵舰、办学堂的富国强兵之道。同年底,清廷批准左宗棠所奏设立“求是堂艺局”,1867年1月份更名为“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的舰艇管带几乎全出于此。
据记载,北洋舰队12艘主要兵轮的管带,除广甲号管带吴敬荣外,其余全是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黄海一战中,邓世昌的同班同学、“经远”舰林永升、“超勇”管带黄建勋等均以身殉职。
如果不是学堂因生源不足而扩招,邓世昌可能与北洋水师擦身而过。1867年,福州船政学堂开局招生,由于当时科举依然盛行,报考海军生源不足,招生扩招到广东一带,18岁的邓世昌、叶富、李田、李和、张成、林国祥等10名粤童被招募。
福州船政学堂作为官办免费教育学堂,生源主要是资质职颖家境贫寒子弟,通英法文字者优先,一旦进入学堂就不准参加科举。从创办起,福州船政学堂便立志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建立海军军事院校,教育中采取严格的随时淘汰随时补充新生制度,规定学生年考三次列三等,就会被退学。
邓世昌主候驾驶堂课,授课老师是英国海军教官,教材均采用英文原版,专业课有航海天文学、航海理论、气象学、地理等。学生除上5年文化课外,还要进行两年航海实习。1871年,邓世昌堂课毕业后登上“建威”舰航海实习,1873年舰课实习结束后,邓世昌等学员又进行海区更广大的远洋训练,返往于新加坡等海域。
实习归来,邓世昌被沈葆桢称为“最伶俐的青年”,受到嘉奖。四年后的1878年,邓世昌晋升舰长,1879年调赴北洋水师,不久任镇南舰舰长。
1894年与邓世昌一共沉海殉国的“致远”舰,曾是邓世昌一手从英国开回中国。1886年,北洋水师向英国订购“致远”、“靖远”和德国订购“经远”、“来远”舰船时,邓世昌、邱宝仁、叶祖珪、林永升等前往接收回国。1887年,邓世昌调任“致远”舰管带。
遗训:做人要正直 要卫国爱民
他治军严厉,与士卒同甘苦,遵守军纪,是官兵学习的典范。
据资料记载,学堂学员还要兼习策论,以明义理。在对学员的教育中,船政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而林则徐便是其中一个榜样。林则徐一生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福州船政学堂的两位创办者更受林则徐人格感染,左宗棠立志要继林则徐未竟事业,而沈葆桢作为林则徐的外甥、女婿,亦具民族气节。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期间,邓世昌也受到林则徐爱国精神影响,当上管带之后的邓世昌也极具气节。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认为,邓世昌不管在殉国前后,都在北洋海军里树起了标杆,他治军严厉,与士卒同甘苦,遵守军纪,是官兵学习的典范。
在83岁高龄的邓立英眼中,曾祖父邓世昌是一位民族英雄,在17日纪念活动采访中,邓立英还略带感慨地说:“我一直认为,曾祖父当时有生还的可能,可是他用牺牲来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在公祭致辞中,邓立英再次说道,曾祖父留下的遗训是做人要正直,要卫国爱民,她常常以此教育孩子们:先祖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后裔自当承遗志,为国再奋斗。
牺牲:推开救生圈 血洒海疆
邓世昌在船身倾斜后对全舰官兵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邓世昌坠落海中后,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
“先祖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是邓世昌弃生冲击敌舰的写照。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导火索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当年9月16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等14艘战舰和4艘鱼雷舰护送提督刘盛休铭字军4000人和辎重武器赶赴平壤增援。
专注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作家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一书中这样描述:9月17日清晨,海面宁静,日本联合舰队抵达海洋岛附近搜索北洋水师舰队踪迹。中、日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海面相遇,战争在12时50分正式打响。
北洋舰队采用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指导的“鳞次横队”队形,这是奥地利舰队在得萨海战中使用的著名阵法。日本联合舰队则摆出“单纵阵”队形,这个队形由英国海军军官尹古鲁斯指导,仅在沙盘上推演过。
当两舰队相距5700米时,“定远”舰30厘米巨炮向日舰第一游击队发炮,炮弹落在日舰“吉朝”左舷数百米处爆炸,水面腾起巨大水柱。日本舰队装备的速射炮存在射程短的弱点,日舰提升航速屏息急进,忍耐着清舰单方炮火的攻击。当两舰队间距离缩小至3000米左右时,日舰急不可待,向清舰发起猛烈炮击,持续 5个多小时的黄海鏖战开始。
鏖战伊始,“定远”舰舵机室被击中,指挥舰队作战的旗语信号装置受到破坏,“定远”舰丧失指挥功能,诸舰只能各自为战寻找可攻击的目标。13时前,北洋舰队占据上风,多艘日舰被击中,死伤多人。但是日舰很快稳定了攻击态势。13时10分,“超勇”、“扬威”两舰中弹起火,稍后“超勇”沉没,“扬威”向大鹿岛遁退,触礁搁浅。“经远”、“来远”、“平远”舰先后中弹发生火灾,被迫退出战斗。
15时10分,“定远”舰首被炮弹击穿,舱内涌入海水。危急情势之中,“致远”舰迅速赶来救援,驶至“定远”舰前与乱舰炮战对抗,但“致远”舰右舷水线下中弹大量入水,舰体出现30度倾斜。生死的最后关头里,邓世昌带领舰队与敌舰“吉野”冲撞,途中舰体中部爆炸沉没,240余名官兵阵亡。
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冲撞“吉野”中途爆沉,曾有声音认为此举过于鲁莽。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近代海军史专家陈悦则认为这不是鲁莽,这跟邓世昌时刻做好作战准备的作风有关系。
“邓世昌这样的人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他会选择往前,他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为国家拼杀的准备,”陈悦认为,“在致远舰舰伤而弹绝的情况下,邓世昌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驾舰逃到近海抢救,二是冲上去与敌舰同归于尽。我觉得他的心态是,我这条船已经不行了,我要选择一个对我、对海军、对战局、对国家最有利的方式实现他的愿望,他选择了冲向日本军舰。”
据从“致远”舰死里逃生的官兵回忆,邓世昌在船身倾斜后对全舰官兵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邓世昌坠落海中后,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也!”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最后淹没于波涛之中壮烈殉国。
背景资料
邓世昌(1849年—1894年),原名永昌,字正卿,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邓世昌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珠直街龙蜒里2号,其主体建筑为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记者 马喜生 实习生 刘晓宇 通讯员 李佳檑 海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