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醉驾人群心理状态解析 被拘司机超两成酒精依赖
醉驾的心理特征是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辆所持有的心理状态,了解醉驾人群的心理特征对分析醉驾案件的发生大有帮助。为分析大庆醉驾心理特征,记者以我市两个区一年的醉驾案件为样本进行了分析。记者发现,在大庆两个区法院一年审理的刑事案件中,醉驾案件分别占比为32%和30%。
我国刑法规定,醉酒驾车会构成危险驾驶罪。行为人不但会被判处拘役和罚金,还可能在醉驾时给他人和自己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严重后果理应对醉酒驾车有明显的遏制效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导致了醉驾现象呢?记者采访到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犯罪心理学教师曾赛刚和市第三医院心理健康调适科主任彭龙颜,拟从真实的醉驾案例中对醉驾人群的心理特征进行解析。
侥幸心理作怪深夜醉驾撞车被拘
李某是国企员工,平时工作也算认真,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找三五好友喝几杯,而且一喝就刹不住。去年夏天,他被朋友叫到让胡路区香港街喝酒,三两白酒下肚后,他有些亢奋,与朋友喝着聊着,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八点。后来,他们又换到香港街的一家歌厅喝酒,端起了酒杯,一直喝到凌晨。他的三位朋友打车回家了,已经不知道喝了多少杯的李某觉得凌晨路上不会碰到交警,就驾驶他的福特轿车回家。他的车刚一上路,就与对向行驶的长城轿车撞上了。长城轿车车主发现李某喝了酒,就向他要四万元赔偿金。李某不同意,长城轿车车主就打电话报了警,警察赶到现场后,认为他有醉驾的嫌疑。经鉴定,发现他血液中乙醇浓度严重超标,属于醉驾,被判处拘役,并处罚金5000元。但对于李某来说,最严重的“惩罚”是被判刑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驾照被吊销,工作也没了,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犯罪心理学教师曾赛刚说,他在研究醉酒人群心理时发现,侥幸心理是“罪魁祸首”,经常有人持有醉酒驾车不会被交警发现的心理。这种心理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醉酒驾车的人错误地认为时间比较晚,在路上不会碰到交警;另一种是醉酒驾车犯罪人错误地认为路段比较偏,不会碰到交警。
市第三医院心理健康调适科主任彭龙颜分析:因为醉驾被查不到的几率远远高于被查处的几率,所以醉驾者才会抱有侥幸心理。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往往做事情会犹豫不决,性格善变,说话容易产生前后矛盾,遇事模棱两可。在酒桌上,抵挡不住亲朋好友或同事伙伴的劝酒,计划好的事情容易变卦。而相反,性格果断的人要么不喝酒,要么喝酒后不驾车,意志力比较强。醉驾侥幸心理就像考试作弊一样,类似于从众心理,不经大脑思考,盲目追求,容易犯错误。
盲目从众心理“随大流”进了警局
2014年11月11日20时,张某与三位好友在乘风庄某饭店吃饭。刚开始,张某说自己开车了,就不喝酒了,其中一位好友劝说他,少喝点没事儿的,说着给每个人的酒杯中倒上了啤酒。张某先是喝了一杯,后来看他的朋友一杯接一杯地喝,他也跟着大伙儿聊着、喝着,四人一直喝到晚上十点多。其中,张某喝了四瓶啤酒。当四人要离开饭店时,其中一个人郭某突然发现钱包不见了,四人报警后在饭店的大厅等警察过来。过了一会儿,郭某说钱包找到了。警察过来后调查情况时发现张某腰上挂着一串车钥匙,就告诫张某不要酒后驾车。当时张某没有当回事儿,还嫌警察多管闲事。张某出了饭店,和另外三个人告别后就上了自己的轿车。张某开车到自己家的小区后,看到前面有一辆警车,心里非常紧张,迷迷糊糊中,在停车时把前面的轿车给撞了。张某下车就跑,最后被后面追过来的警察抓住了。
彭龙颜说,很多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但缺乏分析,不做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像这个案例中,张某没了理性分析,盲目从众,最终进了牢房。
好面子又自负自诩酒量好车技好
去年5月12日下午5点左右,王某与两位好友在新潮大排档吃烤串喝酒。王某平时不怎么喝酒,朋友说他酒量好,又开了那么多年车,喝点吧!碍于面子,王某先是喝了一瓶啤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觉得自己酒量还行,车技也不错,再喝点儿也没事,于是他又喝了二两白酒。21点左右,他们在大排档吃完后就各自准备离开。王某的两位朋友劝王某打车回去,或者打电话要家人来把车开走,并告诫王某千万不要酒后驾车。王某以为朋友暗讽他的酒量不好,为了不跌面子,就驾车径自离开了。当他驾车到银座步行街某歌厅门口准备停车时与一辆轿车相撞,轿车车主要王某赔偿6000元,他觉得太多了,轿车车主就报警了,最后王某被抓。
曾赛刚说,正是他这种自恃酒量和驾驶水平高的心理害了他,他认为自己的酒量高,驾驶技术高,少喝点,不会醉酒,也就不会影响驾驶,但他过于自负了。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己显示型”或“自我扩张型”的人,他们具有常常使自己表现超出实际水平的倾向。通常所说虚荣心强的人属于此种类型。自我扩张型的人是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的过度超估,以致形成虚妄的判定,偶有一得一见,便以为自己十分了不起,忘掉了现实中的“我”,忘掉了客观社会的要求对自己的制约,开始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认识自身和环境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些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急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水平大为提高,但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尚不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在这个案例中,王某固执己见,虽然朋友已经劝告过他,但他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既好面子又自负,最终害了自己。
醉驾被拘司机超两成是酒精依赖
我市某区法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被判处拘役的300多名醉驾者中,8成以上有轻微的酒精依赖症状,两成以上可以确定是酒精依赖。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认为,醉驾司机是侥幸心理作祟使其违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两成司机的根本原因是酒精依赖下的行为失控。市第三医院心理健康调适科主任彭龙颜说,三医院有专门针对酒精依赖治疗的门诊。所谓酒精精神依赖,是指对酒的渴求早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躯体症状,严重时表现出强烈的饮酒渴求,甚至不可控,即酒瘾,也就是顿顿都得喝酒,不喝酒就难受。
彭龙颜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到该门诊就诊的酒精依赖患者并不算多,与我市酒精依赖患者的数目相去甚远。针对酒精依赖患者,除了心理干预,还要搭配药物治疗才会在短期内有效果。
想象亲人“遇难”从心理上治愈“醉驾”
彭龙颜说,对于醉驾人群,单单靠警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家人发现有亲人经常酒后驾车,不如尝试一个简单的心理治疗,也许会对习惯性酒后驾车的人有一些心理触动。
在布置温馨的室内,与被治疗者相对而坐,可以尝试播放一些轻音乐,比如《班得瑞》的音乐。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让被治疗者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带着最爱的4个家人开车出游。随后,把这4个家人名字写下来,写好后,闭上眼睛继续想象。“游玩非常尽兴,晚餐时,被治疗者喝了不少酒,但还是不顾家人劝说开车上路,走到一个路口,发生了惨烈的车祸。”此时,本来轻快的音乐瞬间转变成了凄惨的撞车和惨叫声。“事故发生后,你发现除了你自己受轻伤,其余人都受了重伤,你此时又发现车着火了,火越来越大……你只来得及救出3个人,必须放弃一人,把他的名字你从名单上划掉。”此时,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划掉,被治疗者会愈加痛苦。一般这时,被治疗者谁都不愿意放弃。彭龙颜告诉记者,这个测试让被治疗者懂得珍惜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同时让人懂得喝酒开车的可怕。
原地转10圈模拟醉酒感受
彭龙颜说,通过多年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他分析发现,我市醉驾人的心理特征有时往往会发生在同一个醉驾案件中,经常是醉驾人有着前面三种心理问题。他感慨地说,之所以会醉驾,是没有真正意识到醉驾的可怕后果。他建议,几个开车的人喝酒前,不妨一起围成一个大圈,上一堂“600秒体验法”的心理课。在饭店的窗台上放一杯满满的水,地上铺着两排纸巾充当路上的护栏,中间就是路了。当你清醒的时候,不踩踏“护栏”,端起水是毫不费力的,但当你原地转10圈后,再去窗台端水,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在转了10圈后,身体几乎站不直了,在摇摇晃晃地往窗台方向走时,会多次踩踏“护栏”,端水杯时也会哆哆嗦嗦。
“感觉脚底打飘,特别想控制住自己,但控制不住。”彭龙颜说,这和醉酒的感觉很相似,主要是让醉酒司机在清醒状态下体验喝醉酒是什么感觉,了解酒后的自信心是盲目的、可怕的,因为其控制力在大幅下降。“常在酒桌混,很少不失足。”要认识到醉酒驾车的严重后果,避免文中提到的心理问题,司机要做到不酒驾,就算没有交警查,不酒驾应该是尊重生命的一个最起码的主动意识。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