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为现代大农业注入新血液

17.01.2016  11:59

访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王迅

  张英奇 黑龙江日报记者 李播

  龙江金融业如何凭借两大平原被列为全国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为全省现代大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王迅。

  2013年,我省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这为我省农村金融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王迅说:“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对农村金融改革是一个难得机遇,对农村金融改革与农业其他领域改革相互配合、齐头并进发展更是难得机遇。一方面,“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强调综合配套,就是要围绕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相关领域配套改革,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改革试验局面,并赋予重大改革试验的先行先试的权利,这为我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原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其功能的发挥仍存有很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

  如何破解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形成现代农业与现代金融协调发展的局面是一个巨大挑战。基于此,我省农村金融改革确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和重点?

  王迅介绍,我省确定的改革总体目标为:在“两大平原”地区率先建立“机构完备、结构优化、适度竞争、创新高效”的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创新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努力将“两大平原”地区建成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现代农业与现代金融协调发展的核心示范区。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金融惠农政策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抵质押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体系、改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监管以及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改革创新重点任务。

  改革一年多来,我省通过创新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使全省涉农贷款大幅增加,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改善。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通过创新支农再贷款运用方式,加大再贴现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倾斜,加强涉农贷款差别化利率定价指导等手段,促进了全省涉农贷款总量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10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6576.1亿元,较改革前增长24.11%,高于全省各项增速5.4个百分点。强化信贷政策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重点领域力度持续增强。截至2015年10月末,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636.4亿元,较改革前增长21.9%。两大垦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近80%的资金来自于金融系统。着力拓宽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农村资产抵押融资价值得到释放。截至今年10月末,全省已将10余项农业资产纳入抵押担保物范围,各类抵(质)押贷款余额280.9亿元,惠及农户43.7万户、涉农企业2089家,分别比改革前增长549.1%、10.1%和7.6%。推动顶层联动,加强银政、银担、银保合作,构建金融惠农政策扶持体系。加强信贷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的配合。省农信社与财政厅、省供销社等部门围绕信贷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的配合运用开展了三项合作。加强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开展“担保公司+合作社+银行”合作社专项担保贷款项目。信贷资金与政府农业发展基金、保险机构合作,全省“信贷+保险”、“信贷+保险+担保”等合作模式贷款余额达到38.1亿元,较改革前提高5.7个百分点。

  虽然我省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省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现代化金融相对薄弱,直接融资比重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王迅进一步阐述了我省农村金融改革下阶段的打算:一是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政策支农有效性。充分考虑“两大平原”农业生产周期和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大支农和支小再贷款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定向降准、涉农再贴现、涉农利率等政策工具,提高政策扶持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正向激励作用。二是联合相关部门完善配套措施,建立“两权”抵押、流转、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机制,组织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扎实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争取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三是继续加大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的协调配合,夯实金融惠农政策扶持体系。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