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睿:青春融合在新华

28.11.2014  13:46

  时间转瞬而过。与入职那一刻的兴奋相比,我更珍惜两个月来切身感受的“新华精神”、耳濡目染的“新华融合”、朝夕相伴的“新华挚友”。这些珍贵记忆回味无穷,历久弥新。

  夏季悄然隐退,一次在松花江边散步,吹着习习凉风,沿着景观大道前行,夏威夷小提琴的美妙将我吸引,继续向前,竟发现了万花筒,原来是一个老年市民自发的演奏会,更有百余人群众附声合唱。如此近十年。

  都说哈尔滨是音乐之都,群众若真心喜爱,那必是最强的力量、最好的证明,我走进人群中,静静地看他们唱歌、跳舞。

  运动衫、运动鞋的乐队标配,竟引得老少夜幕驻足,此起彼伏的“再来一首”呼声,自发指挥、伴舞,音乐让迷人的江畔再一次沸腾。

  待间歇时,我和乐队老师、路人、长期参与者进行交谈。借用59岁英语教师金秀文的话,“有没有烦恼?有烦恼!但一唱,真就好了!”已定居北京十年的她,每年夏天都要回松花江走一走,参与合唱,她连称“太牛了,太牛了,太牛了”,难掩内心的激动。

  回来的路上,我感受到,这就是生活百态。五彩缤纷的社会现实,就是最大的实践,而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动力源泉,穆青老社长谈“勿忘人民”,这就是鼓舞新华人前行的力量!这注定要写入每个新华人的基因中!

  面对现实,媒体种类繁多却各司其职,新华社就是要做体制内的建设者。具体说来,我们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坚持正面鼓劲宣传为主,秉持大局意识,多挑选体现行业代表、全国典型的报道视角,给人以启发,同时敢于揭露有悖于社会发展的现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习总书记说,做实际工作,情商更重要。在新闻行业乱象丛生的今天,新华社记者更要坚守良心阵地,做时代的推动者,而非阻碍者。体现在新闻业务上,要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以真实为生命,忠实记录且不评判,不偏不倚并留有余地。在从事具体报道时,要质疑不轻信,权威不小道,多元不单一,实名不匿名。

  从学生到一名新华社记者,意味着自己要从“生活旁观者”变为“时代守望者”和“历史记录者”,其关键在于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才之魂。

  改革攻坚期,媒体成为重要一环。融合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媒体作为新技术、新经济模式的集中反映,变化的是外在形式,而内容生产的本质并不会改变。复合全媒体人才,既要熟练掌握传统业务、调研这些老牌看家本领,又要敢于尝试新思维、新模式的媒体业务,做到心态上转变,理念上认同,行动上跟进。

  新闻生产内容为王,做新华人要行动为王。用创造代替对抗,尽管过程有所艰难,但终会有所收获。(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