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警示,别当耳旁风
刘毅
在有观测以来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今年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还是要多一些敬畏之心,未雨绸缪,科学应对,有备才能无患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春季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夏季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降水可能偏多。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也于近日发出警示,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汛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
“天有不测风云”。对几天之内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也时有误差;对较长时期的气候状况作出预测,不确定性更大。有关部门明确发出了今年气象年景总体偏差、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的警示,这是比较少见的,社会各界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作出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全球正在经历20世纪有观测以来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自2014年9月以来,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形成了一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预计今年5月结束。这次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已经对我国产生了明显影响。去年年底,南方出现罕见冬汛。今年3月,受降雨影响,广东、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全国入汛日期较常年偏早11天。进入4月份以来,江南、华南等地强降雨天气比历史同期偏多偏强,中央气象台接连发布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警。
从历史统计规律来看,厄尔尼诺事件达到峰值后的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容易出现洪涝灾害。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1983年和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都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厄尔尼诺带来极端天气气候、导致今年出现大汛的可能性偏大,不可忽视。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原有的一些天气气候演变规律被打破,一些地方“怪天气”越来越多,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暴雪、暴雨、干旱、强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世界各地时常遭遇“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后,进一步搅乱了全球气候,增加了天气气候“不走寻常路”的变数。
我国人口众多,气候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常常“走极端”的天气,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有待加强;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防汛抗旱意识比较淡薄、防灾减灾体系比较薄弱等问题;“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还是要多一些敬畏之心,未雨绸缪,科学应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备才能无患,事前的“防”,往往比灾后的“救”更为重要。
面对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带来的“大考”,有关地区和部门应紧绷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这根弦,查漏补缺,做细做实,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应急预案,组织实战化临战式演练。与此同时,应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强化防汛应急值守,切实落实山洪灾害防御、中小水库安全度汛等各项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天气变幻莫测、频走极端,很大程度上与人类长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等行为密切相关。“解铃还须系铃人”,从长远来看,要减轻气候风险,保障气候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下更大力气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力以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逐渐减少滋生极端天气气候的“土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4月9日9版 编辑:孙镆涵 编审:袁长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