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中国未进入通道性降准或强刺激

06.02.2015  16:59

  中新网北京2月5日电 (记者 魏晞)“我个人不太赞同把这次降准理解为通道性降准,或者未来还有多次降准、甚至降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体系状况,进行松紧适度的、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操作。”

  “相信我们的货币政策能够对当前复杂经济局势进行有效管理,可以有所作为。现在时间还太短,我们相信可以用更长时间来检验这个政策。”

  三大基本政策意图促降准

  中国央行2月4日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进行专门的定向调控。

  就此陆磊表示,此次降准有三个基本政策意图。

  首先,此次降准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供给,是根据整个货币供应量、特别是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性变化,作出的相应政策摆布或安排。中国的国际收支中,过去多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而2014年却出现了960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按照近期汇率折算,这相当于5000-6000亿人民币,因此会对金融体系流动性构成相应程度的影响,此次降准正是根据这一结构性情况进行的相应操作和适时反应。

  其次是季节性因素。根据测算,历年春节前以及春节长假期间,都是中国现金投放量比较大的时期,每年都需要进行流动性调节。过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金融体系投入流动性,但现在,仅靠公开市场操作不足以弥补季节性因素或节日因素导致的资金缺口。因此可以通过这次降准实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配合,形成相应流动性供给。

  第三,是“定向”,此次降准特别针对支农、支小等薄弱环节。定向降准,是希望货币资金能够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让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当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非启动“强刺激”: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空间

  针对外界认为连续降息、降准是“强刺激”的开始,陆磊表示,“我个人不认为这是实施强刺激的开始”。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从原有相对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此时进行相应政策调整是客观的、顺应规律的反应。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实体经济中特别是制造业、小微型企业压力相对比较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实行相应的定向的、结构性降准,目的还是为了动员金融资源到实体经济部门当中,这也是根据目前经济增长、企业景气状况和物价运行态势作出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政策摆布。

  陆磊强调,通常所说的强刺激是“大水漫灌”,不是定向的,而是全面的、更大力度的操作。

  “未来,我们仍然会根据经济运行指标和态势,按照松紧适度、按照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来进行相应操作。”

  “无论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永远无法取代实体经济部门的活跃度、竞争力。”但同时,政策面并不是毫无作为,适度的进行预调和微调,可以为经济增长、结构性调整争取时间、空间,避免在这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经济短期波动。

  政策并不“滞后”效果已显现

  自去年以来,中国实施的“定向调控”政策效果如何?

  根据测算,从去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按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这样一个指标来衡量,中国实体部门获得的融资总体成本水平明显呈现下降通道。

  但同时,陆磊强调,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是“三期叠加”的客观反映,在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小微型企业和大型、垄断企业相比,在融资成本中一定存在天然的差异,这一规律古今中外皆然”。陆磊表示,在这一前提下,多种政策特别是定向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至于降息降准是否会导致金融资源流向非实体经济,仍然在股市、房市流转,陆磊认为,“金融市场的反应永远快于实体经济”,但是,“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不作出相应反应,而是需要一定时间传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