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旧居正腾退复原 曾为《新青年》编辑部(图)

30.03.2015  13:01

  陈独秀旧居腾退工程正在进行,院里堆放着砂石,搭着脚手架。

  孙志广老人一家住在陈独秀旧居里。

  沿南池子大街向北走过了东华门,右手边一条极不起眼的胡同就是箭杆胡同。时间倒回1917年,那年冬天,陈独秀从上海来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自此就住在了这条窄小胡同20号的老宅子里,《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落户这里。

   探访

   腾退工程“按旧样重新打造”

  步入院中,旧居的腾退工程正在进行。院里堆放着砂石,架着脚手架,放着公用的手推车。院子的大门、南房、东房都已经按照旧样重新打造,只不过木制门窗还没有上漆。

  院里现在还居住着孙志广老人一家。老人今年已经75岁,虽然听力已经不太好,但得知记者是慕陈独秀旧居之名而来,仍热情地站在院中,尽力用语言还原当时《新青年》和陈独秀在这个小院中留下的点滴。老人的爷爷曾在清宫大内任职,这所院落购于民国元年。箭杆胡同9号是箭杆胡同20号旧时的门牌号码。原来,东西两院共有房屋18间半,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朝西的街门曾是安置宫廷老宫女的“妞妞房”。当时,东、西两个院相通,陈独秀受通缉时,就是从西院那个门妞妞房9号逃走的。

  陈独秀1917年来京后,孙志广老人的爷爷,正是陈独秀的“房东”。陈独秀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时光。孙志广老人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当年爷爷住在西院,整个东院都租给了陈独秀。三间北房是陈独秀的办公室、书房和卧室,南房三间是《新青年》编辑部,旁边还带有厨房,东房是厨师和车夫的住所,靠街门的小房是传达室。“当时这里还有一个‘二道门’,《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就挂在那儿。”现在,“二道门”早已不复存在,一切只能从老人双手的丈量、比划中自行想象。

   故事

   人生最辉煌一段留在小院

  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就在这个不起眼的箭杆胡同20号,陈独秀上演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当时,他所创办的《新青年》编辑部一起迁到北京。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陈独秀都功不可没。他本人也在《新青年》上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那时的北京大学并不在现在的海淀区,而是位于沙滩附近。所以孙志广觉得,当年陈独秀之所以租住在这里,也是为了上课方便,走几步就到了。

  《新青年》的前身是《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北上箭杆胡同20号后,以北大为依托,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思想者和文化先驱,像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等。

  当年,箭杆胡同不知见证了这些文化巨擘多少次匆匆的身影。20号这座不惹眼的小院,率先竖起了“民主”、“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和蒙昧发起攻击。从这里发出的声声呐喊,震撼着整个中国,成了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部,深深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讲述

   四个孙女每年都会来看看

  孙志广说,爷爷很少向他们提及陈独秀当年的旧事。小时候,爷爷只是反复向孙志广和哥哥兄弟俩说,陈独秀很有才华,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知道后,这位没有正规大学文凭的青年就成了文科学长,也就是“系主任”,一月拿着300块大洋的月薪。

  孙志广老人一家现在仍然住在三间北房中。房屋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年的痕迹,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转型”成了京城百姓的市井生活。但每年,陈独秀的四个孙女都会回到这条窄小胡同中的不起眼小院,来到当时的房间中待上个把小时。“尤其是最小的孙女,经常过来,有时候还会和李大钊的后人一起来。”

  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陈独秀旧居正在修缮过程中。东城区风貌办相关负责人在今年东城区两会时表示,目前6户居民已腾退5户,修缮工程已经完成过半。修缮后用于公益展览使用,院内涉及到非文物建筑,比如自建房等非正式房屋都将拆除。

  孙志广老人说,自己和家人也许在不久之后就会搬走。虽然老旧的平房在生活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便,但一想到要离开这个五辈人居住过的“祖产”,老人依然恋恋不舍。这个北京胡同小院也许在不久之后,也会成为“胡同游”人力车夫们招揽生意时所打的“故居”广告,也会成为大门朱漆的“标准化”纪念馆,但新房子再也讲不出老房子的“故事”,再也听不到当时这段历史亲历者的后人“穿越”般的讲述。

    -小档案

   这里就是《新青年》编辑部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新文化革命的先驱,文艺理论家、著名教授。箭杆胡同20号的陈独秀旧居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院门朝北,正房三间,南房三间,硬山合瓦过垅脊。整个院落占地不大,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长度相等,均为17米。

  1917年陈独秀由上海赴北京大学任教时就居住在这里,《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于此。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在李大钊等社会贤达极力营救之下,陈于当年9月16日被释放,后于1920年1月离京返沪。

编辑:陈丹彤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