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储连降4个季度 降幅占新兴市场一半
全球外储正在大规模减少,尤其是新兴市场外汇储备。据华尔街日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的分析,今年一季度,新兴市场国家的外储总额减少了2220亿美元,降至7.5万亿美元。3%的降幅也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外储额在单个季度创下的最大百分比跌幅。
其中中国的外汇储备下降的幅度,在今年一季度占到了新兴市场总体降幅的一半,达到1130亿美元。
按专家说法,中国外汇储备长期持续增长,短期内出现如此幅度的下降为20多年来所罕见,由一系列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如美元强势,资本流出,汇率变动带来的估值效应,以及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等。
此外也有分析称,央行为了保证人民币不贬值而在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反映出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中国外储连续4个季度减少
中国外汇储备自去年3季度已连续4个季度减少,从一年前3.99万亿美元的峰值下降至今年6月份的3.69万亿美元。中金公司最新报告表示,导致这一结果可能有三大因素。
首先,外汇干预。从资本账户的连续赤字来看,近期资本外流的压力似乎较为明显。央行应该已经实施外汇干预措施,以美元购买人民币,稳定本币汇率。去年12月开始,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出现明显的贬值压力,但在岸市场的人民币贬值幅度小于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仍相对稳定。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二季度,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分别减少1337亿元、2521亿元和1011亿元。
其次,外汇投资。外汇贷款和部分高收益的证券可能无法满足外汇储备的流动性或安全性标准,因而被从外汇储备数据中移出。对银行和政策性机构类似私募股权的外汇投资则不再属于货币当局的外汇资产。
例如2014年11月,中国成立丝路基金,央行以外汇储备出资65亿美元。近期,央行近期已经对国家开发银行注资480亿美元,并将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以推进政策性银行的改革。
第三,估值效应。美元走强可能降低了非美元计价部分的外汇储备的美元价值。因为,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美元计价的外储资产会增加。在美元升值的情况下,美元计价的外储资产会下降。外汇储备也可能发生各种投资损益。对比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和美元值,中金估计自去年6月份以来发生的估值效应可能达2,192亿美元。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在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文章补充道,外储下降还涉及到资本被动外流,其中包括套利资本或者说“热钱”的流出以及外资企业的撤资等方面,而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在货币当局统计掌控之外的资本外逃现象。
2014年下半年,中国外储下降了1500亿美元,但商品贸易顺差达到了2785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外储下降1130亿美元,商品贸易顺差为1237亿美元。两者间的差距放大了资本外流的空间。
外储“趋势性”下降短期尚不足虑但长期资本外流需关注
梁国勇表示,总体上,由于前期积累,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远超“适度”水平,因此其短期下降尚不足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趋势问题。
近几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动荡已经使长期持续的外汇储备单边升势出现了逆转。这种转变未来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怎样,值得重视。特别是投机性资本流出和资本外逃现象。
据花旗银行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17日止的一周,新兴市场基金共流出21亿美元,其中,中国的ETF流出16亿美元。6月17日当周,108亿美元流入股票基金,主要流向美国及日本基金。
总体上,中国的国际收支“巨额双顺差”格局已经走向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波动的“新常态”。就经常项目而言,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分野日益扩大:前者继续保持巨额顺差,而基础商品价格下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后者的逆差规模扩大速度惊人,正在向不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然而,中国官方一直否认资本大规模外流。外管局在上周四的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上半年无持续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二季度外流压力减弱”。
外管局发言人王春英表示,“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看,上半年并未出现持续大规模的资本外流,而且二季度资金流出压力比一季度有所减弱并趋于均衡。”
除了资本外流,中金认为,未来严格意义的外汇储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以及外汇干预逐步退出,中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将继续下降。同时,中国可能继续利用外汇储备支持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严格意义的外汇储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按照中金解释,严格意义的外汇储备须满足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通常以可自由兑换货币计价的对外债权的形式持有,包括外币现金、银行存款、国库券、短期和长期政府债券以及其他可用于国际支付的外币资产。由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在内的其他政府机构持有的外汇资产,不包含在严格意义的外汇储备的范围之内。
此前,中国已经有近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用于支持国家的战略性发展和投资,这部分资产现由其他政府机构持有,包括银行改革中外汇储备对银行业的注资、成立中投公司、以外汇委托贷款的形式借给政策银行等机构、向丝路基金出资、向IMF增资等。
编辑: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