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点房价让城市与青年更友好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闯荡帝都,无语泪三行。这话青年才懂。拖着行李到北京,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找房子。是啊,安身,才能立命;安居,才能乐业。让年轻人睡得踏实,未来有安家的指望,才是青年友好型城市。
有关城市的历史记忆,无外乎“城”与“民”二字。《吴越春秋》有言,“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在人类文明的漫溯之旅中,城市,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居所。自由迁徙,诗意栖居。鲜衣怒马的梦想在这里勃兴,天马行空的热望在这里奔腾。它给予年轻人希望,它矢志于要打破代际固化,激活一切创新与创富的活力,让年轻人感受到:这座城市不以房价为门槛吓人,不以房子为荣辱断人。一座人性之城,是让青年在城市的奋斗,不只是为了一套房子,还有价值与理想,还有情怀与秉性。
房价太高,必然高处不胜寒。青年背着行李在风中流离,梦想就会掉在地上。好在,顶层设计已经留意到了这种风险。“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20多年来,“鼓励房地产企业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出,“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
一边是房子多得没处去,一边是房子贵得买不起——去库存的压力,求生存的本能,在经济版图与民生诉求的纠结中,让“降房价”成为不再敏感、趋于理性的主流声音。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全国房地产已竣工待售的面积约为6.96亿平方米,在建未售面积约为48亿平方米,待开工面积为8.5亿平方米,全国整体库存约为63亿平方米。如果按照过去三年平均销售速度来计算,消化这些库存至少需要5年。现实如此,难怪近日的《人民日报》也忍不住发问:去库存,房价能降多少?
房价是该适度下调了。这既是因为“中国楼市黄金N年”,虽赚得盆满钵满,亦骄纵了土地依赖,更因为高房价压榨了年轻人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进而掣肘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高房价,年轻人不能在城市安家,于是,春运的潮涌、留守的仓皇、养老的遗憾……二元结构始终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心病。也是因为高房价,束缚了年轻人自由流动的手脚,全要素的效率被打折,没有房子、没有户口、没有“市民权”……城市只是驿站,又如何指望他们对城市呵护与热爱呢?还是因为高房价,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被“房贷”捆绑,青春的骄傲,梦想的估值,因为房子而变得市侩不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52.07%的家庭房产价值占家庭总资产一半以上,更有16.19%的家庭这一比例占八成以上。如此财产配置结构,城市还能为青年所“宜居”吗?
眼下,每个城市都热衷晾晒“幸福指数”。今年12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还发布了“退休版城市幸福指数”。其实,关于当下的城市生活,最需要的也许是“青年指数”,听听他们需要什么,看看他们在苦恼什么——买房也好,租房也罢,既然城市的未来在他们肩上,起码可以让他们在落脚这回事上,少点惶惑,多点暖意。
编辑: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