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的心事

06.06.2016  18:40

早上上学前,姚韦名在屋里洗脸,妈妈在厨房准备早餐。

  天刚露出一抹鱼肚白,姚韦名已经走在上学的路上。

每天上学前,姚韦名的妈妈李红强都不忘把早餐给他带上。

为了让儿子吃上新鲜蔬菜,李红强在早市上总是精挑细选。

  晚自习结束后,姚韦名回到家里仍要自习两个多小时。

  每周一的早上,学校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在等待的时间,姚韦名和同学们一样,人手一书,抓紧背诵。

  5月30日,距离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开考还有一周多时间。凌晨5点20分,地处祖国西部的甘肃省会宁县,距离会宁一中大约400米的依山处,一排排二层红砖瓦房里已然灯火通明,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一处“陪读村”,有几千名学生及陪读家长借住在此。

  对于“陪读村”里的老住户、来自会宁县太平镇万坪村侯庄社的李红强来说,她的生物钟早已固定在每天凌晨5点钟。睁开眼,她小心翼翼地起床,轻轻地穿好衣服,慢慢地挪下床,不用开灯麻利地倒好刷牙水和洗脸水,然后轻声收拾好窗前书桌上的一堆教科书和复习资料。5点20分,她轻轻叫醒熟睡的儿子,叮嘱他刷牙洗脸,还不忘提醒一句,“早餐一定要按时吃,牛奶和酥饼我都给你装在书包里了”。

  儿子姚韦名是会宁一中“圆梦班”的高三学生,马上就要参加高考。“娃娃学习成绩很好,也很乖。”李红强的脸上透出一丝微笑。从儿子上小学5年级开始到现在,她就一直在陪读,几乎没有离开这里半步。

  李红强住的院子只有她们一家租客,两间房子,其中一间小的作厨房。另外一间也不到10平方米,用木板搭的两张简易床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空间,一张书桌、一个简易衣柜、一个火炉和一个洗脸架已塞满了整个房间。

  “家里的地、房子基本都扔了,丈夫在外面打工。我没有文化不好找工作,也怕耽误娃娃学习,等他上了大学就找个活干。”李红强说,让孩子上大学是几代人的心愿,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切为了孩子。和大多数陪读家长一样,一年365天,从凌晨5点到晚上12点,李红强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孩子离开家后,她会习惯性地、仔细地翻翻孩子用的书,重新码齐书桌上的一摞摞资料,尽管她一个字也不认识;接着,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然后坐在凳子上等待……“习惯了,就像是和时间赛跑。”她已很难记清有多少个夜晚看着熟睡的孩子黯然落泪。她坚信,孩子一定能考上好大学,眼前的这一切也会很快过去。

  会宁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县向全国输送大中专学生达10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100多人、硕士学位的5500多人,全县一门“双博士”20多家。

  据了解,会宁的“陪读现象”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随着陪读家长的增多,高中学校附近逐渐出现了陪读家庭聚居的“陪读村”,陪读也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阶段。

  “家长进城陪读,说到底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会宁县教育局局长王池柳说,“我们正在探索一条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符合家长诉求的教育发展新路子,家长陪读也将停留在非陪读不可才陪读的程度。”据介绍,从今年秋季开始,会宁县城区4所高中将全部实施半封闭式管理,尽最大可能把进城就读学生纳入学校统一寄宿管理。(据中国教育报)

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