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界定对案件审判的作用

14.06.2014  00:40

      【基本案情】

      原告:范某

      被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大庆市南湖景苑支行。

      法院经审理查明:2011年年底,原告前往被告南湖景苑支行处申请办理信用卡事宜,原告递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并填写信用卡申请表一张,信用卡申请表内容包含原告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原告妻子个人信息及原告朋友个人信息。事后被告单位工作人员与原告联系,称原告不符合办卡条件将材料销毁。原告要求将材料取回,称被告将原告资料丢失,因该资料涉及原告个人私密材料,被告行为致使原告恐慌,侵犯其隐私权,故诉至法院,请求被告通过大庆市新闻媒体及大庆晚报、百湖周刊向原告公开致歉,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1元钱,同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法院裁判】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依照《侵权责任法》规定,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侵犯隐私权应同时满足一般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隐私权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有过错四个方面来认定。就本案而言,原告未提供被告将材料丢失的证据,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符合双方约定,不存在过错;原告提交的材料中包含的个人信息不属于隐私,同时被告并未泄露原告个人信息;原告亦无物质和精神损害事实发生,故被告的行为不属侵犯隐私权行为,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案例注解】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是否侵犯原告的隐私权;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是否给原告造成损害,应否承担赔偿责任存在很大争议。

      一、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

      原告称被告将其申领信用卡材料丢失,被告称其依规定销毁材料,因双方均未提供充分的证据,但双方均认可被告未将材料返还给原告,故本院仅对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事实予以认可。而被告向本院提交了一份原告申领信用卡当时填写的制式信用卡申领表,该表领用合约中明确规定了不论信用卡是否批准及终止,有关资料均不予退回,且原告当时已签名确认合约内容,双方意思表示真实,自愿签订该合约,该合约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故本院对合约效力予以确认,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符合约定,系无过错行为。

      二、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是否侵犯原告的隐私权

      1、被告在原告申请办理信用卡未获批准后,即使不将原告材料销毁,也负有相应的保密义务,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原告的个人信息向第三方披露。而原告未提供原告个人信息泄露的事实及被告披露或传播原告个人信息事实的证据,故本院对原告个人信息泄露的事实不予确认。

      2、如何界定“隐私”的问题,原告在申请办理信用卡时提交的材料,原告认为该材料中包含其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工作单位的个人隐私,被告不予返还即侵犯其隐私权。本院认为,上述相关信息应属于原告的亲属、朋友、同事等部分人知晓的信息,作为一个正常的公民,要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这些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无私密可言。不属于隐私权中的隐私。

      综上,原告提交材料中包含的信息不属于隐私,也无信息泄露的事实,且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不存在过错,故本院认为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未侵犯原告隐私权。

      三、被告未将原告申领信用卡材料返还的行为是否给原告造成损害,应否承担赔偿责任

      因被告并未私自披露、利用原告的个人信息,并未造成对其权利的侵害,不属于一般侵权承担损害赔偿的范围,也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故被告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作者单位:大庆市高新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鲁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