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的大学表情

20.10.2014  18:54
W020141020449407122844.jpg - 教育厅
来源: www.hlje.net

  编者按 :近年来,COSPLAY(角色扮演)、涂鸦等青年亚文化行为逐步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生动表情。这些亚文化行为在张扬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与思考。在与主流文化激烈碰撞中,青年亚文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拒斥还是臣服?是我行我素还是彼此尊重?这一切又该如何看待和引导?带着这些问题,本期,我们走进扬州大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等高校,聚焦青年亚文化,梳理这一文化现象的存在方式及其背后的青年心理坐标、价值取向,探讨其在大学的存在之道。

       涂鸦、快闪、嘻哈音乐、面具艺术……是拒斥还是臣服?是我行我素还是彼此尊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青年亚文化的大学表情

  近日,网络热剧《这不是大学》第二季正式杀青。这部由扬州大学一群90后大学生自编自导,片长仅4分钟的微电影,上线不到半个月,点击率就超过了600万人次。故事以大学“吊丝”代表王小二的大学生活为核心,在“恶搞”中讲述了男女恋情、网络文化、舍友关系等校园文化现象。

  如果说微电影在高校中的爆炸式发展仅仅是青年亚文化在众多大学表情中的微微一笑,那么以涂鸦、快闪、COSPLAY为标签的亚文化现象正用自成一体的表现形式,依靠独特的行为符号,以迅疾而广泛的方式将这种反叛、颠覆和边缘性的小众文化推入大学校园。这些亚文化行为在张扬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与思考。

   附和与追随——别致的表达独具一格

  “一生献给社会,今天献给女生”,“不管我是否来自星星,今天我是你的都敏俊”……在“女生节”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校园内挂满庆祝横幅。在当天,女生们可以享受男生特别定制的免费服务,送饭、搬书、自行车接送……就在同一天,扬大外国语学院英教1202班的徐凯“被幸福”了一把,作为“公主班”的唯一男生,他收到了全班所有女生的礼物。

  类似“女生节”的节庆活动在高校还有很多,一年一度的扬州大学“春之声”、“秋之韵”社团文化节是青年亚文化走上前台、展示风采的机会。在这里,COSPLAY让现场尖叫不已,HIP-HOP(说唱)歌舞让中外师生流连忘返。涂鸦节、小迷笛音乐节……“非主流节日”及其衍生的文化现象在校园内大行其道,其关注度和影响力甚至有超过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趋势。

  阿辉是扬州大学一名大四毕业生,也是一家服装租赁公司的校园代理。临近毕业季,婚纱照、民国风、制服控……他的服装租赁生意风生水起。“如果没有留下追寻个性的痕迹,如何证明青春来过?”阿辉道出了很多毕业生的心声,“亚文化之所以在学生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谁也不充当大爷。”

  “恰恰是这种亚性非主流状态体现了青年的特色和反叛个性。亚文化以青年人的行为、语言、服饰等独特的表达体系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追随。”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易荣伟表示。

   碰撞与融合——亚文化让主流文化更加鲜活

  每年“烟花三月”时节,扬州都会举办“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引发“各地依韵相和者竟有七千人”的诗歌狂潮。2014年,扬州大学一群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与12名中外著名诗人佩戴着艺术面具行走在扬州的大街小巷吟诵诗歌,极具震撼力。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每年4月初都会开展一项“体验死亡、感悟生命”的行为艺术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一口漆黑的棺木平放在操场中央,报名体验的学生走进铺满樱花的棺材,躺好,盖上棺盖,聆听哀乐、悼文三分钟。“将直面生死和生命感悟纳入到养成教育的范畴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创新。学生从行为艺术体验中获得的思想冲击比纯粹说教更有效果。”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宣传部部长唐军国毫不掩饰对这种另类“疯狂”的支持。

  “新旧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让主流文化更鲜活、灵动。”长期关注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扬州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佳说。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新的文化被创造出来并为大学生所接受、学习和模仿,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高校校园亚文化。

   盲从与叛逆——面对价值抉择时的摇摆

  《这不是大学》的编剧叶建峰在享受赞美声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烦恼。由于系首次创作微电影,经验不足,以及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作品一度因内容抄袭了其他作品的桥段,饱受争议和不满。

  更有网友对他们的创作持反对意见,提出尖锐批评:“思想肤浅不成熟,整天恶搞,观点片面狭隘……”充分听取多方意见后,叶建辉在第三季的剧本创作中添加了更多接地气、正能量的时代元素。

  “涂鸦文化有一种表现形式被人戏称为留言文化。”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副校长李林祥曾对此忧心忡忡,学校的课桌、墙壁、厕所及门窗上被部分学生随意涂抹,大多数老师反映,一些留言内容格调低下,对健康的校园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亚文化的语言符号中偶尔还夹杂着对主流文化的高度颠覆与反叛。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因为手上有胶水,再比如春哥、贾君鹏等网络无聊事件与校园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但却成为亚文化一种偏执的原动力,推动大学生在虚拟的生存空间中,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向前行进。

  多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高校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负面消极元素加上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标准和人生价值的抉择时变得盲从和叛逆。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不清,塑造了诸如“宅男宅女”型边缘性人格、“铁杆粉丝”型附和性人格和“网络愤青”型反社会性人格等异化人格。

   引导与发展——高校青年亚文化的破立之道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新校区地处市郊,空地较多。迁址以来,学院中心花园外围的墙面总会在夜间悄悄冒出一幅幅涂鸦,这让校方管理屡陷窘境。

  “设立涂鸦区,围绕学院中心花园外围砌一面完整的墙让学生画。”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决定特设百米涂鸦墙。这以后,每隔一年学校就会将墙壁刷白,让学生进行涂鸦创作。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扬州大学。该校斥资建设的地下人行通道因为雨水侵蚀、小广告肆虐而破落萧条,一度被戏称为“下水道”。去年暑期,学校组织学生社团对通道进行涂鸦改造,东西墙面都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作品,曾经面临废弃的“下水道”变身为赏心悦目的艺术画廊。

  “我的心里有个人很酷,助人为乐到处忙碌……雷锋,雷锋,我们去哪里呀,有你在就天不怕地不怕……”这首由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方改编自时下热门歌曲《爸爸去哪儿》的《新雷锋之歌》,经过大学生以“快闪”等形式推广,掀起传唱热潮。“有人认为90后整天就会恶搞与吐槽,其实稍加引导,就会发现青年亚文化在传播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方面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高校应该体现更多的包容性。”扬大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胜乐说。

  聚焦美国大学,青年亚文化有着更为独特的表现方式。一年一度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正成为毕业生的狂欢节,其特色之一便是允许毕业生穿着奇装异服涌入体育场跳舞。在那里,学术帽和学士服都成了陪衬,搞怪风趣的装扮和极具想象力的道具才是毕业典礼的主角。

  “高校青年亚文化建设首先需要重构破与立之道。”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程新文认为,长远来看,任何一个时代下的亚文化要么臣服于当时的主流文化,要么被当时的主流文化所收编。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抵制,应当“破”歪风邪气、矫揉造作,“立”理想信念,强道德修养。(薛小平 叶舜)

   场外观点

   夏锦文 (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发掘青年亚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社会价值,因势利导,凝聚正能量,培育先进性,抵制庸俗文化,努力将青年亚文化建设成为大学文化的亮点,进而辐射、影响、引领社会文化,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大学既是社会文明的灯塔,也是多元文化对话的平台。青年亚文化体现了青年的社会认知、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蕴含着青年人的道德观、审美观。大学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接纳青年亚文化,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保护学生创造、表达的欲望和热情,丰富校园文化形态,推动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

   陈伟 (武汉工商学院党委书记):

  我们应该庆幸,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正视亚文化现象,以开放的态度来理解并包容亚文化的存在,并加以科学的引导。毕竟,亚文化虽然称不上是高尚的“雅”文化,但是反映了青年对于这个社会及人生的思考。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色的亚文化,更多的时候,就如同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不会成为主流,却让整个文化体系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更趋活泼与多样化,这也是属于青年人最独特的记忆。

  在这个人人都有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任何时候,亚文化都不能代替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教育者应有侧重地守好“主流文化”这一主阵地。

   陈霖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

  可以说,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基于共同的兴趣和价值取向而形成的有别于主流文化价值规范的文化实践。青年亚文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文化范式,它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国家或民族,在不同语境下,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而异质性、抵抗性、边缘性、创造性是其主要特征。

  大学是青年聚集的地方,因此也是青年亚文化最为活跃的场所。面对各色另类的、非主流的亚文化形态,明智的做法是,抱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并透视亚文化存在所折射的主流文化困境和裂隙,利用和转化亚文化的创造性资源。

  (组稿:吴锡平 狄奥 陈森青)

      《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0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