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海内外青年才俊齐聚哈工大 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举行
哈工大报讯(刘培香/文 兰锐 冯健 黄聪 闫明星 刘忠奎 商艳凯 吉星 学生记者团/图)12月25日至26日,以“海纳百川,凝聚新的八百壮士”为主题的我校首届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在校举行。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89所全球顶级名校和著名学术机构的百位青年才俊齐聚冰城,共谋发展。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熊四皓在开幕式上致辞,代表学校向参加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的海内外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哈工大建校96年来,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表示,校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依托。哈工大历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大师+团队”和“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教师”的传统及特色,努力为青年教师搭梯子、建平台,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各领域的领军学者,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建校百年,一流的事业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同时也将培养和造就一流的人才。诚挚欢迎世界各地胸怀远大梦想的青年才俊投身祖国和哈工大的建设事业中来,了解哈工大、关注哈工大、加入哈工大,共同成就美丽的中国梦。
副校长韩杰才作了《一流科研助力一流大学建设》大会报告,从科研传统与特色、亮点和优势、愿景与规划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科研情况。他表示,哈工大科研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戓场”,注重夯实基础,坚持特色发展,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础研究和航天国防科研快速发展,服务“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军民融合战略和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与哈工大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未来发展规划高度契合。学校努力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培育科教结合的领军人才、超前培育重大标志项目、推进交叉平台重点突破、促进科技成果主动转化,助推“双一流”建设,为青年才俊提供了良好的事业平台。
副校长安实作了《海纳百川,凝聚新的八百壮士》的大会报告,从师资队伍建设的历史传统和特色、时代责任和使命、未来战略和举措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学校的人才战略、体制机制和重要举措。他表示,学校在新时期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和责任,遵循“两个规律”,深化改革,以改革换机制、以改革促发展,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加强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聚天下英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东北振兴和龙江发展。学校长期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对人才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提供生活和事业双重保障,积极构筑广大教师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良好平台,全力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在特邀报告环节,央视大型公益行动“最美教师”称号获得者、航天学院马晶教授作了题为《漫漫长路二十年 激光一线天地连》的报告,介绍了自己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带领团队用20余年的坚守与执著,最终实现激光通信领域突破的经历,并分享了科研攻关过程中学科交叉、携手攻坚、团队作战、成果转化的经验体会。
引进人才代表、生命学院院长黄志伟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哈工大工作、生活的故事,畅谈自己融入哈工大、成长为真正的哈工大人的心路历程和感悟。“哈工大对与青年人才的关注、信任和支持一如既往。在哈工大,想做事就一定会有舞台。”黄志伟结合亲身经历,邀请广大青年才俊加盟哈工大,共同在这片沃土上实现更远大的人生梦想。
参会青年学者代表、耶鲁大学宋雯珺博士在发言中说,越在海外越爱国,这是每位海外游子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如今国家高素质人才紧需,党和国家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归国人员有用武之地、报国之门。许多优秀学者都有回国的意愿,期待能有更多机渠道和平台投身于国家各项事业中去。这次“神舟”论坛表明了哈工大乃至东北地区对人才的重视。相信通过人才洽谈对接,海外学子都能找到发挥才干的一片天地。
剑桥大学学生学者联谊会秘书长肖超伟博士在发言中表示,要实现国内高校与海外人才双赢,在于高校整体发展与人才个人价值有机结合。哈工大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因为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而且哈工大的理念在于保持特色,坚持自主创新,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项目,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平台,为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了优质学术资源与研究环境。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哈工大正是这样一棵梧桐树,相信在未来几年,一批又一批归国凤凰一定会在哈工大展翅高飞。
副校长徐殿国主持开幕式。与会青年学者、嘉宾共同观看了学校宣传片《海纳百川的哈工大欢迎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并参观了哈工大博物馆,对哈工大近百年来的办学历程、历史积淀和精神传统有了进一步了解。
开幕式后,校领导熊四皓、安实、徐殿国,人事处处长慕永国与参会学者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我跟黄志伟师兄一直保持联络。当年他回哈工大时,我还有点吃惊和担心。但是看到他现在做得非常好,看到他取得的成绩,我觉得非常值得来看一看。所以接到他的邀请我就来了,他的生命科学中心非常有吸引力……”“我是研究环境化学领域的,想知道深圳校区的基本情况,以及深圳校区环境学科的发展……”“我本身毕业于哈工大,后来去佛罗里达读书,一直有回国的愿望。想借这次机会了解一下国内相关领域的情况,看一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我现在的研究领域在国际上非常受关注。今年在学术交流中认识了谭久彬教授,对他的团队和研究方向有一些了解,所以借这次回母校参加论坛的机会,想进一步加深了解与合作……”“基础研究需要时间积淀、需要包容失败,我想知道哈工大在这方面有着怎样的文化氛围……”座谈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张先明、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高明辉、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李浩宇、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高庆彬、宾州州立大学程寰宇、德州理工大学苏敬勇、科罗拉多大学刘陶钧,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田应涛,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张楠,领英(LinkedIn)邹峰等青年学者纷纷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和想法。与会领导一一予以解答。“学科交叉重在人的交叉、文化的交叉。哈工大的团队非常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展开合作,承载很多国家重大项目,为了国家需求默默奉献,多学科交叉的氛围非常好。”“哈工大工科很强,现在特别重视理学发展、重视基础研究,对理科有长期投入,容许八仙过海、百花齐放,包容失败……”“哈工大努力为学者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生活环境,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我们引进海外青年才俊,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学校会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把学者放到国际坐标体系内进行评估。所以海外学者从国外到哈工大会是一个无缝的链接。”双方就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理学研究、学科交叉、技术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论坛历时两天。各学院积极利用“学校搭台,学院唱戏”的机会,经过充分准备,举行了宇航、机电与能源、信息与通信、土木与建筑、材料与化工化学、环境与生命、数理、经济与管理、人文与社会等9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各自领域国际科学前沿进行了专题报告和学术研讨,与相关学科教师展开深入交流。与会学者还集体参观了机器人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卫星技术研究所,分别参观了相关院系实验室,多角度了解学校整体实力。
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旨在邀请海内外杰出青年学者,就国际科技前沿及热点问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展开交流和讨论,以促进学科交叉、学术创新及交流合作,并通过哈工大这一人才高地,海纳百川,汇聚世界英才,服务国家战略和龙江发展,让广大海内外青年学者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来。此前学校通过召开海外专场招聘会、《科学》(Science)等知名学术媒体发布广告、千人网等网站刊登信息、学术会议印发招聘宣传册、制作微网站、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前期宣传,收到256份报名申请,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98%。经各学院严格筛选,最终学校邀请了100位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参加本次论坛,来自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等海外一流大学82人,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著名科研机构14人,来自美国高通公司等企业4人,其中70%以上为海外博士。此次论坛引起了多家社会媒体的关注,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等近20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参与报道:学生记者团 王维 安澜 舒国阳 陈泽隆 肖美娜 刘天赐 刘姝一 齐晓泉 岳亚美)
论坛开幕式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熊四皓致辞
副校长韩杰才作报告
副校长安实作报告
副校长徐殿国主持开幕式
马晶教授作报告
黄志伟教授作报告
耶鲁大学宋雯珺博士发言
剑桥大学肖超伟博士发言
座谈交流
与会青年学者合影
参观博物馆
参观实验室
各学院举办的分论坛报告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