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哈热议非遗保护 “互联网+”开启传承新时代

22.12.2015  10:18

  省级非遗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陶丹丹在展示技艺。陶丹丹提供

  文/黑龙江日报记者董云平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传承,在新时代下焕发崭新的魅力?”在近日举行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工作培训班及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讨论会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马文辉、黑龙江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教授李朋,分别做了专题讲座,对新时代下的非遗保护传承提出了问题和思考;来自全省各地市的非遗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以及产业化发展建言献策。

   艺术形式技艺要好文化观念更加重要

  培训班上,马文辉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思考》为题,为非遗界人士做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它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经历、知识、观念、价值、情感、信仰,一个小小的项目背后引申的是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所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从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生存衍变上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要从文化层面来理解。非遗的意义是对人的意义,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变迁,最后发展的格局、发展的根本是要把人丰富起来,是要使人的综合属性、人的综合境界、人的情怀、人的品质得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使人更聪明,更有智慧,更懂得价值取舍,更有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更有正确的信仰和灵魂,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最终的意义。艺术形式、技艺要非常好,但它的文化观念最重要。

  马文辉还从产业和工艺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他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来创新是一条路径,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现因素来创新也是一条路径,也会形成很好的产业。从长远的角度做好非遗的文化产业问题,他提示四点:一是条件好的、离旅游景点近的地方可以搞展览、展示或销售,搞纯正的非遗,效果更好;二是利用一些创意提升自我,通过注入其他品牌,向做成独立品牌发展;三是开展培训和交流,甚至开展职业教育,做大非遗项目;四是开辟网络市场。

   把握非遗保护的未来移动互联+非遗保护

  黑龙江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教授李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专题讲座中谈到,非遗要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是因为互联网聚合与分享的本质属性将为非遗事业获得新的行动路线途径。

  他说:“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互联网+。我们不但能肯定我们不是赶时髦,甚至还有些无奈、不得不的被迫感。不是我们的非遗保护+互联网,而是人家互联网加不加我们的问题。即为什么要移动互联+非遗保护?”在移动互联的时代,技术赋权将为非遗保护打开突围的天窗。同时,年轻人是非遗传播的主要对象,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要把握非遗保护的未来,就要吸引住移动互联时代的年轻人。过去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可能是从10张报纸50个频道中做选择,但今天却是在亿万与自己或强或弱的社会关系的人群中选择,从自己的朋友圈、同事圈、兴趣圈等社会关系中,按照亲疏关系、信任度、喜好度来构建自己的信息源。所以要利用三微一端,即目前技术可以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公号)、微视频和APP等平台力量发展非遗事业,让互联网+走进非遗保护中,它不仅仅是展示工具的变化,更是在构建社会关系。

  移动互联的技术平台有如修好的高铁车道,上面要跑好车。要有内容生产的能力,这是重中之重。非遗保护的各类各种能不能转化为可读可看可欣赏可学习可感受可触摸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内容,是非遗保护的根本。记录式保护、活态式保护、研究式保护、传播式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要演变成可知可感的移动互联的沟通内容。

   非遗保护传承是出发点产业化要保护知识产权

  非遗项目大多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古朴的气息,而在如今这个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非遗产业化这个问题呢?

  大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邢凯华说,非遗产业化道路问题的提出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如何走好产业化,首先是定位问题。按照国家关于非遗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而把产业化问题放在了最后。所以非遗应当是为了保护传承走产业化的道路,不是为了攫取经济利润走产业化的路子。出发点是为了保护。第二,非遗的产业化道路要有好的规划,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产业化的路子,有些项目必须是政府主导,政府投资加大保护力度,而不是推向市场。第三,保护知识产权。非遗项目不是获得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所有东西就都是你的,要同时向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只有有了产权保护,走产业化才有保障。第四,非遗产业化应当运用数字化、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展现非遗的元素,在创新中传承。另外,应当走集团化的路子,注意区域性的元素,展现自己的特色。

  牡丹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文明认为,目前,非遗产业化道路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必须使非遗项目走出个人、个体的珍藏,走出展会、展示的橱窗,这是让其走向社会大众,走向市场化必须解决的问题。让非遗走近人们的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应当解决人员上的问题,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根本,应当做好培养和承接。要打造专业的队伍,组建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做好传承发展以及产业化的规划。

编辑:鲁光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