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美丽中国”项目张硕校友:公益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
哈工大报讯(李诗琪 蓝子龙/文)他是一个优秀的社会企业与公益事业的践行者,2008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作为2008届优秀毕业生,他在毕业时放弃了申请出国留学和工作的机会,选择到西部支教,投身于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中……他就是我校经管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04级本科生、“美丽中国”招募经理张硕校友。
2008年是张硕大学毕业的年份,同时也是中国磨难重重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但正是这些事改变了张硕预定的人生轨迹。1月,南方发生严重冰雪灾害,很多人被迫滞留异地无法返乡;2月,手足口病盛行,许多儿童在病毒阴影的笼罩下备受折磨;5月,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接踵而来的一系列创伤无一不在冲击着他的心。即将毕业的张硕内心饱受着煎熬,他反复地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捐钱?捐物?最终,他把自己“捐”了出去:到西部支教。
张硕毕业后来到四川柳桠小学任教,他以为自己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给予那些孩子最有效的点拨,对孩子的父母进行最有力的开导,让那里的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可是他最初的设想很快就破碎了,眼前的一切给他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所教的两个班级的120名学生中有80名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对学习有着很深的抵触情绪。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什么?”
可是张硕始终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于是,他运用自己在大学时做学生干部的管理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教生活中。回忆起那段日子,张硕满是感慨:“我们班有一个出了名的‘捣蛋鬼’,晚上他不睡觉导致寝室里其他学生也无法睡觉。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把他带到我的宿舍,晚上他几点睡我就陪他到几点,我唯一的要求是第二天我在认真工作的时候,他也必须认真学习。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朝夕相处,他不再是‘问题学生’,也变得很爱学习。”一年的支教很快就结束了,团中央也在这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是他再次拒绝了“光辉前程”,选择继续支教一年。
张硕自豪地说:“在我支教的两年时间里,我带的班级没有一个孩子辍学。他们在最后都养成了说‘谢谢’和‘再见’的习惯。”张硕深深地明白,他要做的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还要做一个人才的培养者。支教的同时,为了改善当地的学风,张硕向母校哈工大寻求帮助,发起了“柳桠花开”项目。在张硕的建议和时任校团委副书记黄晓伟的推动下,母校老师来到剑阁县进行调研,为当地的农民工进行创业辅导。同时,学校决定为当地的优秀学生提供自主招生名额,鼓励他们来哈工大继续追梦。另外,学校还将合适的工业项目引入当地,为当地人们创造就业的机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支教结束后,张硕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父母都是医生的缘故,我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够去帮助别人。”张硕说,“但是在现实面前,我的力量很渺小,我需要更多的资源。”张硕深深感受到只有先解决经济问题才能根本地解决公益教育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先谋生,再谋爱”的观点。
离开四川之后,他踏入了金融领域。机缘巧合下,张硕接触并走入了“美丽中国”国际公益组织中,担任招募经理。“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原名“中国教育行动”)是一个发起于2008年的专业教育非营利项目。为了实现“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的愿景,“美丽中国”招募中国和美国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把他们输送到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担任两年的全职项目教师。张硕就在这里调动来自国内外的力量、资源去筹资、策划,实现着自己的公益梦想。
张硕的大学老师李良宝说:“张硕在学习上非常努力,工作上认真负责,为班级做了大量工作,同学们都非常感动。毕业时他毅然选择去汶川灾区做志愿者,这些年来也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作为老师,有这样的学生我非常高兴,我希望社会上能涌现出更多像张硕这样的人。”
做公益是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很多人都不解他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张硕坦言:“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父母一直很体谅我,也暗暗地支持我。同时我也比较幸运,朋友们都很信任我。”谈及以后的打算,张硕依旧坚持不会放弃公益事业,并希望能继续深造,尝试进入世界银行,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力量为公益事业点亮一盏明灯。“理想主义并不能支持一个人走下去,而我选择了正确而专业的做公益的方式,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事业。”张硕说。
张硕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