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的香港,努力挥别“成长的烦恼”
新华社北京/香港6月30日电 题:风华正茂的香港,努力挥别“成长的烦恼”——写在香港回归19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赵博 张雅诗
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周年纪念日。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的19年间,香港走过风风雨雨,保持繁荣稳定。
如同人生年华,19岁的香港特区拥有闪亮的成长轨迹和丰硕的发展成就,也难免面临“青春期躁动”与深层次原因导致的转型困扰。当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香港社会正在反思中竭力找寻发展前路,努力挥别“成长的烦恼”。
19年发展彰显“一国两制”独特优势
作为在中国首个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从来都是世界瞩目的“娇儿”。从呱呱坠地到风华正茂,在“一国”基础上充分发挥“两制”优势的香港,形成他人无法比拟的特长,在全球竞争中屡创佳绩。
19年间,香港继续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和社会大局的稳定,继续被公认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和最自由的经济体。
“这一切成就,离不开‘一国两制’的科学设计和贯彻落实。”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荣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卢文端说,从“一国两制”方针的初衷出发,观察和总结回归历程,能够更清醒也更清楚地看到香港取得的难得成就,有赖于香港社会的团结拼搏,更有赖于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
他回忆说:“九七回归那一年,正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没有祖国以人民币不贬值作后盾,香港一定输得很惨;‘非典’那一年,又是中央决意签署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帮助香港顺利走出经济困局。”
让工商界人士和广大市民记忆犹新的还有,1998年国际金融大鳄冲击香港联系汇率、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触发金融海啸……经历重重危情,香港非但不曾倒下,反而愈挫愈强。
19年间,香港定位于联系内地和世界的重要通道,在“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助推下,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服务平台并受惠其中。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极好的缩影。1997年,香港股市市值逾4万亿港元;2007年增至16万亿港元,晋升全球第六,香港《经济日报》《信报》分析指出,这源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为香港证券市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5年4月13日,港股市值创造30.55万亿港元新高,跃居全球第三。此间财经媒体点评说,这得益于“沪港通”运行半年成效彰显。
CEPA后续协议签署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人民币离岸枢纽建设……“无不对巩固香港三大中心地位助益良多。”知名经济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客席讲师黄元山说,“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使得香港在新的世界经济变局中抢得先机,在许多香港人心里,“一国两制”已然成为香港诸多优势中的核心优势。
19年间,“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得到了包括700多万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普遍拥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特殊的制度保障下,香港在国际舞台上也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截至今年6月,香港以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或其他适当身份参加以国家为单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36个,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不限主权国家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42个,加入了253项多边国际公约,与151个国家和地区互免签证或落地签证。
前香港卫生署长陈冯富珍在2006年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并于2012年成功连任;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在2010年当选为世界气象组织航空气象学委员会主席。香港同胞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不容否认,‘一国两制’是香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回归实行‘一国两制’,香港不会有如今的繁荣。”香港资深评论员纪硕鸣说。
经济转型与政治争拗难题当前
如同朝气蓬勃的青年,19岁的香港特区有着远大理想,期待更好的发展,却不得不面对眼下由内外环境变化和深层次矛盾激发的种种难题。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竞争力下降、政治争拗不休……年轻的特区承受着沉重压力,“一国两制”实践也面临新的课题。
“外部环境低迷是香港经济增长放缓的一个原因,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香港经济本身存在结构性问题。”黄元山说。
他认为,香港产业结构单一,过度集中于金融、地产及部分专业服务;土地供应失衡,楼价高企;创新产业缺乏资金和意愿,动能不足……如此种种,导致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加剧、年轻人向上流动困难,社会难免出现怨气。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香港一些人对政制发展问题和‘一国两制’认识的分歧,引发了争论和对立。”卢文端说,从2014年长达79天的非法“占中”事件到今年春节的“旺角暴乱”,少数极端分子为祸香港,贻害经济民生。
作为香港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可能是最为直接的受害者。“个人游”试点城市不断扩容和内地游客持续造访,曾让香港街头人潮涌动,业者赚得盆满钵满。而今,“步入寒冬”已从担忧变成现实。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访港旅客同比下跌约10.9%,内地访港旅行团暴跌六成。
在中国社科院一年一度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里,香港曾连续12年蝉联首位,却在2015年和2016年被深圳超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不是今日才出现的,而是在发展中不断累积而成。”香港裕华国货董事长余国春认为,解决沉疴难以一蹴而就,但不可缺乏信心和团结,更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意识。
他说:“诚如张德江委员长视察香港时所言,香港的国际地位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为今之计,只有社会各界凝聚共识,一心一意谋发展。”
本届特区政府上任以来,提出了“适度有为”的施政理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土地、房屋、养老、扶贫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克服重重阻挠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加大对创新科技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培育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很有帮助。”黄元山说。
找准方向迎来广阔前景
19岁正是人生充满希望又不免彷徨的时刻,迈向“弱冠之年”的香港亦然。如能找准方向、明确定位,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这个方向,便是找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
香港德普科技有限公司主席李永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年5月,这家已经成功开拓欧洲市场却苦于当地需求低迷的LED照明产业巨头,宣布与深圳保利物业合作,将通过后者在内地38个主要城市及逾100个大中型社区网络拓展业务,并拟设立内地推销中心。
“环保节能是国家鼓励的新兴产业。有了政府的优惠政策,加上庞大市场和消费者普遍认可,LED照明在内地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李永生说,此番合作,预计下半年就会见到成效。
近年来,绿色节能、高端医疗、法律服务、金融等诸多领域,逐步成为港企布局内地市场的热点。据香港媒体报道,特区政府为协助港企配合国家政策转型升级而成立的10亿港元专项基金,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580宗申请经审批后获得资助,涉及资金3.7亿港元。
今年3月,国家公布“十三五”规划纲要,勾画了由2016年起至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其中港澳部分再次单独成章,突出支持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进一步支持深化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交流。
5月17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讲话中总结了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的独特优势并提出殷切期望。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正是践行‘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一条标准路径。”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说,无论是原有的金融、贸易、航运三大中心功能,还是不断增强的全球人民币业务枢纽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抑或正在建设的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功能,都将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提升。
走好“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提升竞争力的“康庄大道”,离不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全面’是指明确国家主权与香港现行制度的关系,‘准确’意味着认清‘一国两制’在维护香港利益上发挥的作用。”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张学修说。
他认为,“一国两制”的提出,正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对香港利益的最大照顾,是对港人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坚定守护,“当前情势下,绝不能将‘一国’与‘两制’割裂理解”。
香港公开大学政治及公共行政系学生李佳斌说,因为专业缘故,深明香港与祖国的关系密不可分,也期待更多香港青年认真了解“一国两制”的历史和意义,“当我们这代‘90后’成为政策制定者时,才能真正懂得要带领香港往何处去”。
19载光阴如梭,香港走过坦途也经历波折。广大香港同胞愈加明白,对“一国两制”不忘初心、保持耐心、坚定信心,正是确保繁荣稳定、创造美好未来的关键所在。今天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正不断展现智慧和能力,在中央政府一如既往的坚定支持下努力破解难题,稳步迈向“一国两制”实践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