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起龙江 干字我担当】大山里的“主心骨”

09.05.2016  10:09

   记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塔源镇镇长李思群

  闫捍江 唐国忠 黑龙江日报记者刘大泳

  坐落在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的塔源镇,是一个仅有1500多人口的小镇,全国地图上难觅踪影,黑龙江省地图上也毫不起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地方,曾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生态乡镇、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深山小镇不同凡响。去年,塔源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2亿元,同比增长8%,职工工资收入翻一番,各项工作连续四年在大兴安岭地区综合目标考核中排名第一。

  一个小镇,创下如此佳绩,足以让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对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

  而点燃希望的人,就是镇长李思群。

   把“菌业兴镇”作为百姓致富的一件大事。他为百姓想点子、趟路子,带领职工挣票子

  “记者来一趟不容易,到镇里走走看看,我没啥好写的。”见到李思群时,他刚好完成在区里的例行工作任务。李思群说话间嘴角总是挂着微笑,尽管面带书生气质,但说话干脆、办事利落,从内向外透露出一种自信。

  在塔源镇街边不远的几栋砖房里,培育着镇内几家养殖大户的25万袋三级黑木耳菌包,40多岁的秦军是这里的主人,12年的养殖经历,使老秦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灭菌工作已经完成,菌包5月中旬就可下地,7月份就能采摘黑木耳。”秦军向我们介绍。

  说起养殖黑木耳,秦军句句离不开李思群等镇里领导的关心和扶持。镇里专门为他提供优惠政策,出人出力,不但帮助解决原料问题,在采摘大忙时还组织人员帮忙。如今镇里还无偿提供养殖场地,使老秦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塔源镇号称新林区的“小江南”,养殖黑木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李思群坚持把全民创业与引领职工群众就业增收相结合,采取“树典型、建基地、抓扶持”等措施,扩建吊袋木耳养殖基地,建立吊袋木耳大棚30栋,将占地40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提供给培育黑木耳三级菌种的养殖大户无偿使用。

  去年,塔源镇养殖木耳400万袋,可销售却成了难题。李思群带着养殖户们,南下山东、上海寻找市场,硬是把木耳最高卖到70块钱一斤。当年,小镇的木耳养殖实现产值860万元,养殖户人均增收5500元。

  木耳养殖大户刘福才说:“李镇长有能耐,耐心教我们怎么卖货,还帮我办生产许可证、注册商标。今年我养殖木耳近60万袋,已经到手50万元。现在不出家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销售问题。”

  作为镇长,李思群把“菌业兴镇”作为百姓致富的一件大事。在他的带领下,塔源镇成立了第一家经销食用菌产品的民间组织——福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菌业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今年全镇有近1/3的家庭投入到食用菌养殖中来,预计实现产值2689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如何变传统的“独木支撑”经济为非林经济,李思群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止后,林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林区人都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如何变传统的“独木支撑”经济为非林经济,李思群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废弃的漂流木成了香饽饽,老树根雕出发财路。在塔源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要数老树根根艺创作室了。创作室成立两年来,雕刻出来的笔筒、拐杖、木烫画、茶几、茶台等产品达到几百件,并在哈尔滨的展会上热销。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产品都是曾经的采伐工人亲手创作的。

  李思群说,这几年,镇政府一直积极努力引领职工创业致富。两年前,塔源镇进行环境治理,河道中清理出来的树根、漂流木等,不易堆放,弃之又可惜。这让李思群有了灵感,与其让这些“无用之才”静静腐去,不如变废为宝,使其成为艺术品,成为职工增收的敲门砖。

  于是,老树根根艺创作室成立了,30多名成员全都是林业职工,他们没有根雕手艺基础,就自己翻资料,看视频。起初,跟着视频一笔一画、一招一式地照搬,慢慢的,脑子灵活的职工也能自己琢磨点思路了。

  李思群带着根艺创作室成员,拿着他们略显笨拙的作品,到加格达奇、十八站、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考察,学习根雕创作的技艺。

  2014年,李思群把创作室的100多件产品摆上了首届中俄博览会及黑龙江文博会的展台。没想到展会还没结束作品就销售一空,售出的一件茶几相当于过去一汽车商品材的成本价格。为了打开销路,他们积极跑市场,目前已有江苏一家企业打算订购6000个笔筒,50块钱一个,共计30万元。如今,他们的产品已有树根茶台、灌木笔筒、室内装饰品、版画、烫画等9大类。

  “民心不稳,何谈发展?”李思群对身边人讲,“群众的大事小情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用心办理,让群众满意才行。”

  塔源镇实际居住人口706户1558人,别看人口不多,但过去一直有“信访重灾区”之称。

  群众信访的内容大多是拖欠工资、体制改革、信访登记制度等不完善、不健全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从2010年10月李思群走进塔源那天起,就被信访户、困难户追得团团转。

  “民心不稳,何谈发展?”李思群对身边人讲,“群众的大事小情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用心办理,让群众满意才行。”

  从上任之日起,李思群就主动走访信访户,夜以继日地入户访问、调查,让李思群心中有了底数。可是,一些人仍然持怀疑的目光——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年积累的矛盾,想解决谈何容易?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李思群选择了从整章建制入手,党政一把手挂帅,确立了包案领导直接责任人,确定信访包案员,分别递交信访包案承诺书。很快,全镇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信访工作网络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及时受理、耐心解释、理顺情绪、不激化矛盾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这个体系里,首问负责制规定,对来访者咨询或办理的事项现场能受理的必须受理,能立即处理的马上处理。

  韩绪美老人是上访老户,多年前儿子在一次打架中致死,法院的判决让她接受不了,她成了一个上省进京的常客。李思群来到塔源后,多次到老人家中看望,嘘寒问暖,终于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老人对记者说:“我老伴脑血栓瘫痪在床3年了,好几次送往外地医院抢救,要是没有大家的照顾和关心,他也许早就不在了。李镇长为人热情,从来不给老百姓脸子看,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跑前忙后,我们打心眼里感激呀!”

  塔源镇把信访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常规排查与敏感期重大排查相结合,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近两年,塔源镇信访量迅速下降,2013年,塔源镇荣获全区信访优秀单位。

  李思群到任后,提出要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此,一个围绕贫困家庭资助、职工生产帮扶、城镇环境净化等问题,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百件实事”工程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要求党员干部每人每年为职工群众至少办2件实事。

  塔源镇社区有个“百事实事”公示栏,党员干部做一件实事,公布一件。在公示栏上,记者看到,去年以来,镇场党员干部共为群众做好事、实事600余件。

  杨新友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以修鞋、吃低保维持生计,家里破旧的泥草房四处漏风。去年,在镇里的关注下,搬进了6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杨新友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多少年了,镇领导一直在关心我,冬季拉烧柴、年节送米面,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

  包括杨新友在内,如今在塔源镇已有240户较为困难的家庭住上了廉租楼房。

  “只要耐心一点,放下架子,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领导干部为政要清廉,把自己管住了,什么事情也就自然好办了。”这是李思群时常说的话。

  正是因为从群众利益出发,才使李思群深得民心。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思群带领干部职工动手建设塔源美丽小镇,让老百姓在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里感受幸福指数的提升。

  在党政班子的带领下,塔源镇首先向垃圾宣战,集中力量突破难点,一举清理存在多年的垃圾堆8个。全镇干部职工群众义务参与清理1.5万余人次,出动车辆1500台次,清理生活垃圾2050吨、建筑垃圾150吨。

  “以前别提多脏了,我家的房头原来有一个大垃圾堆,臭气熏天,夏天多热都不敢开窗户。”居民宋丽华说,“现在干干净净,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

  有了干净的环境,李思群又带领大家动手搞城镇绿化,镇里建起了四块绿化带,栽种了5600多株绿化树木。每家每户的院内,都栽上了樱桃树,全镇达700多株。

  “建设家园,改造环境,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比我都高。”李思群说,搭建凉亭、粉刷房屋、制作彩喷画、自制垃圾箱……这么多的活儿干下来,基本都是义务劳动,没付任何报酬,节约成本2万余元。

  李思群,通过办好一件件实事,让一个亮丽、美观、宜居的塔源镇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他,这个小镇人心中的“主心骨”,也在这里收获了信任、信心和实绩。(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