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卖饲料先给客户当“义工” 一年销售饲料近千吨
对于养猪户来说,最近的猪肉价格不太给力,如此一来,与养猪户同“拴”一条绳上的人也都感到了压力。有的饲料商笑称:“利润薄如蝉翼。”
凡事总有例外,红岗区兴隆牧场的饲料商孙富涛就是一个。
说起做饲料这行,孙富涛算是科班出身,今年32岁的他,2000年在双城农校毕业,学的是兽医。
跟大多数人一样,出了校门,他进了饲料厂,当了一名推销员。
“天南海北四处跑,没有停脚的时候。”回忆起那段时光,孙富涛怀着感激的心情。
因为正是那几年的腿儿勤,让他对饲料这一行有了了解,掌握了行情,摸到了其中的门道儿。
“干得再好,也是给人打工。”2006年,孙富涛辞职回家乡当了一名兽医。
那时候,兴隆牧场的畜牧业风风火火,光牛就两千多头。作为专业兽医,活儿是不愁的,孙富涛每天过着早5晚9的忙碌日子,收益自然也是过得去的。
然而随着市场的波动,受大环境影响,从2008年开始,牧场里养牛的人少了,牛的数量也是直线下降,现在也就剩下三四百头。
养牛不赚钱,那就养猪吧。此消彼长之下,养猪的多了。但最近这三四年的行情也不容乐观。目前,牧场的生猪存栏近5000头,大多数养猪户处在维持状态。
孙富涛走上饲料这行,跟养殖行情的起落有着直接关系。养殖的少了,慢慢地,他这个兽医也逐渐闲了下来。
2007年,他成为哈市一家饲料厂的代理商,正式在家乡做起了买卖。
做生意,头三脚难踢。虽说有这方面的经验,但人们对孙富涛的“开场白”还是不太买账。
“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儿。”孙富涛暗暗跟自己较上了劲。
再次推销饲料,孙富涛做了两件事儿。
第一件是向一个养殖大户“下手”,打响推销第一枪。
“大哥,我帮你喂猪,咱就做个对比试验,如果有差别,再谈用不用我饲料的事儿……”从此,孙富涛在人家当起了免费饲养员,每天早起晚睡,对比试验做得那叫一个精细。
一天两天三天,足足半个月,孙富涛在养殖户家干了15天活儿。称重对比之下,猪用体重变化“说话了”,自己代理的饲料没让他失望。
最终,靠着自己的执着,孙富涛赢得了这个客户的信赖和认可。
如今,他们之间的合作还在保持着。
卖饲料不是一锤子买卖,日久见人心。推销的日子已远去了,但有次推销的经历,孙富涛始终忘不了。
“第一次去,人家都不跟你说话,根本不想认识你,更别提信任了。”孙富涛说,干饲料这行,最关键的是客户对你的信任。
一次不行就两次,最终,这个客户家他去了30多次。
从一开始的不接触,到混个脸熟,再到说上几句话,后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沟通、了解、熟悉,孙富涛用自己的坚持获得了对方的信任。
信任你这个人,也就信任了你的饲料。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努力争取中,孙富涛的客户逐渐多了起来。如今,他一年销售饲料近千吨,培养了六七十个老顾客,半个牧场是他的“势力范围”。
对于这些成绩,孙富涛觉得主要靠两点,一是饲料质量过硬,用的都说好。二是乡亲们的信任,多年来靠着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客户,而且还有一样是别人不能比的,可以随时赠送专业的兽医指导治疗“套餐”。
俗话说,“家趁万贯,带毛的不算”。采访中,孙富涛特意跟记者探讨了风险的问题,他说不光养殖户有风险,有时候饲料商同样“担惊受怕”。
现在,养殖户基本都是先用料后给钱,前几年,别的地方发生过养殖户突然“消失”,饲料商要债找不到人的事儿。
怎么应对?孙富涛的办法是“走访调查”,去养殖户家里看,再向熟人打听,心里有了底儿,才把饲料赊给对方。
“其实我的衡量标准就一条,看人品咋样。咱不怕他穷,只要认干,就差不了,我就能信得过。”孙富涛抓住了关键点。
这些年,孙富涛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曾经当过保管员、装卸工、超市管理员,等等。他坚信,只要努力肯干、多想多做,生活就差不了。
采访结束时,又一个要货的电话打了进来,孙富涛一边送记者出门,一边安排工人装料送货去了。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