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省央企上半年为啥集体爆发?
上半年疫情严峻,经济发展压力重重,然而我省上半年装备工业增速却由负转正,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5%、31.9%和7%。
让人惊喜的业绩背后,有“一重”“齐车”“哈电”“东安”等老牌央企在面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重挑战时的不懈努力,他们乘风破浪勇闯国内和海外市场,在危机面前,喜讯连连,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他们攻克技术难题,勇攀高峰;他们发起自我挑战,强化管理,推高产品质量,再次发挥了夯实我省工业经济基础,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抓住机遇,不断扩大“朋友圈”
——中国一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2.3%;
——齐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6亿元,实现签约额40.3亿元;
——东安汽发产品销量同比提高22.5%,收入同比增长41.9%,6月份收入同比增长94.7%;
——东安动力生产发动机15.4万台,同比增长37.8%;销售发动机15.6万台,同比增长43.9%;
——哈电锅炉累计完成电站锅炉39台643.4万千瓦,顺利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
这是部分驻我省央企上半年的成绩单,幸福得让人有些眼晕。
这幸福来自于争分夺秒的努力——
今年2月,中铁集团启动3.2万辆铁路货车采购项目。中车齐车集团得知消息后,市场营销部从大年初三开始一直加班并圆满完成投标工作,在国铁一期新造招标中,获得8000辆订单,市场占有率达25%。此外在国铁一期修理招标中,齐车公司所属哈车公司获得3539辆订单,市场占有率达10.11%。海外市场也有斩获,齐车公司凭借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与海外客户签订了5年框架协议。
这幸福来自于增量,来自于合作伙伴对于踏实做事的认可——
在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递交的上半年成绩单中,有一份跨国订单十分抢眼——这就是东安动力与意大利比亚乔集团签订的发动机供应订单。“比亚乔项目是东安动力第一个出口项目,也是主要出口项目,两位老朋友已携手走过12个年头。”东安动力总经理助理滕红说,上半年,东安动力已向比亚乔出口发动机2800余台,高于往年同期。
哈电锅炉也传来了产品远销包括印度、美国、巴西、土耳其等亚、欧、非、南北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喜讯……多家驻省央企在逆境中频频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扩大“朋友圈”。
科技创新,市场竞争有底气
幸福当然还来自于自身的不断努力——
中国一重重型装备制造厂的车间内,机声隆隆,为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的热连轧机正在装车,准备发往大连港。
远在北京的中国一重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许崇勇电话里欣喜地告诉记者,因为解决了“卡脖子”技术,可以替代原本需要进口的零部件,从而签订了福建大东海1780毫米热连轧等重要合同,还能为俄罗斯钢厂、韩国现代制铁提供冷轧支承。
“一重”科技部副总经理聂义宏就对记者说:“科研成果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订单慕名前来,这也激励着我们丝毫不敢停下创新的脚步。”今年6月1日,由“一重”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承制的全球首台3025吨超级浆态床浙江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成功制造,刷新了世界锻焊加氢反应器的制造纪录,标志着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制造技术继续领跑国际,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一重的“大国重器”的地位。
与此同时,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也捷报频传。7月30日,由哈电锅炉研制的国产首台华能北方锡林郭勒胜利电厂2×66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配风扇磨塔式褐煤机组1号锅炉168小时试运圆满成功,这是国产首台第五代褐煤锅炉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660兆瓦等级配风扇磨塔式锅炉技术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锅炉设计开发处副处长顾玮伦说,从1954年建厂至今,哈电锅炉累计持有有效专利644项,其中发明专利146项。
强化管理,发展走出高质量
国内市场不放松,国外市场要紧抓,双向抢市场的同时,央企还向内部要动力,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是效益提高的又一路经。
在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处新建的自动化厂房正在进行加紧建设。
东安汽发项目销售部长助理刘华军介绍说,东安汽发通过重编预算严控成本在提效节能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今年截至7月底五项费用同比下降53.2%;成立了刀具降本、6AT降本等6个工作组,着力降低变动成本,截至目前,综合降本率达3.41%。
东安动力也通过科学统筹调配、打通各条生产线兼容生产全系列机型、逐步优化毛坯机加性能、优化工艺路线等举措提升产能,DAM16K发动机小时产量由65台提升至72台,总装生产线发动机日产由960台提升至1300台。
“一重”在推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以劳模等先进基层力量为依托的“4451”的基层创新体系,在提高机床加工效率的同时,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上半年,通过管理提升、强化过程控制,中国一重生产质量稳步提升,石化反应器、轧机机架、轴承座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出产。
哈电锅炉凭借精益设计研发模块以提效率、缩周期、降成本为主要目标,以产品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为方向,最终实现小机组主辅材料种类减少近40%,出图量减少近50%,技术准备周期有效缩短。更值得一提的是水冷壁分厂在MPM设备快速换模方面,实现了模具拆卸速度提升67%,整体换模时间缩短74分钟,换模效率提升30%,单月增加分厂生产能力100余吨。
不平凡的2020年,勇往直前才可能乘风破浪,驻省央企上半年的成绩单让人惊喜连连,希望下半年,“稳定器”发展更稳定,“压舱石”实力更雄厚。(记者孙铭阳 薛婧 李爱民 刘莉 韩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