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高学历遇冷 肯吃苦"经济适用型"吃香
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王成林 山东台记者姜文超 记者张闻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眼下又到求职季,虽然很多毕业生都手握高学历,想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薪酬,但在面对招工企业时,发现情况和自己设想的不太一样:企业的用人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
记者也在招聘会上发现,不少企业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有学历、有能力、肯吃苦的职场“经济适用型”人才更受企业青睐。
于景松是去年毕业的本科生,在同学们眼里,仅仅投了两份简历的他就被一家央企录用的运气令人羡慕。他说,当时就想的是找个合适的企业,工资待遇差不多、离家近点,就稳定地干,也没考虑跳槽离职。当时面试还问他能不能留得住,他说自己家就在这里,希望找一个稳定的岗位。
小于刚刚入职的他从市场专员最基层做起,说白了市场专员就是跑业务,每天早上八点出门,一天要跑几十个客户,有时候还会遇到冷脸相对,一个本科生去当业务员,刚开始时他也有过纠结,要不要继续这份工作。他记得自己曾经为等一个客户花了三个小时,经理看了材料就一句没有意向就把他送出去了。当时也想过要换工作。
但是小于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坚持这份工作,半年后,他轮岗来到现在的部门,并且获得了加薪,如今已经成为部分副经理的他也开始参与公司新职员招聘,他说,踏实肯干能够留得住往往比学历更重要。现在的他也会参与面试新人,觉得能力都差不多,需要后期培养,还是踏实点好。
踏实肯干如今正成为很多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本月7号,山东大学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计划招聘7名学生,其中有5个岗位学历要求是本科,不少研究生学将简历递上时,却被委婉拒绝,研究生学历的小刘就是其中之一,简历和专业英语八级证明一同交到招聘人员手中,让她意外的是,招聘人员浏览了一遍后,又将简历返还给她。她很郁闷:对方就回答只要本科学历,有些研究生工资待遇还不如本科生。
但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却告诉记者,哪些适合研究生哪些适合本科生,都是经过研究论证的,有些岗位本科生就能应对自如,就没必要让研究生干。负责人表示,因为多年招聘经验,自己是施工类企业,根据现场不同需要,一般招本科生较多,以往招过研究生,但是效果不好。
像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发现,很多企业在招聘岗位学历要求一栏的表述更加精准,往年常出现的“本科及以上”“专科及以上”模糊要求,悄悄被“本科”或“硕士”这些更加明确的学历要求取代,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也面临挑战,在用人上,更求“经济适用”和留得住。一个公司表示,研究生的离职率较高、要求薪水较高、期望值也比较高、现场工作能力跟本科生差别也不太大。所以近几年他们安装技术岗和安全岗就全部要求本科生。
面对这种现象,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表示,这意味着和学历和工作经验相比,企业如今更加注重求职者踏实、稳定,这也就意味着进的来能否留得住,将成为用人单位选材的重要衡量指标,这是企业用人回归理性的标志,对于学生来说,踏踏实实可能比学历高低更加关键。好不容易培养好的人才走了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对个人来说也不利于发展。这需要学生更回归理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宁愿招收有经验或者技术特征较强的人,不愿意招收眼高手低或者缺乏实践的应届生。
而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有专家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发展至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期,这时期最稀缺的是技能型人才和能将知识发生转化的人才,说白了就是技术型人才。而目前我们的产业结构也消化不了这么多高学历的复合人才。
如何应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就业市场?其实说到底,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其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为了应对转型时期的现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鼓励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为更好的就业,武汉某大学2010年毕业生张林就转而进了一所职业学校。张林说,找过一些销售方面的工作,总感觉发展不稳定不长远。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才回来读这个学校。老师都是从工地下来的工程师,强调动手能力。找工作容易被优先选择。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认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走向“千校一面”,毕业生就业不容易;而且国家从经济要调结构,制造业很实际为问题是应用型人才欠缺了。所以培养人才,有一批学校更强调应用型。
在转型高校的范围上,《意见》明确,应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比如技术大学、学院,来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国家可以通过规划引导。有些学校,特别是地方本科,处在高等学校链条的下游,比如技术本科。国外规律,高等学校甚至九成以上都是应用性的。
《意见》提出,建立学校、地方、行业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机制。转型高校,应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实习的课时,要达到专业教学总课时的三成以上。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师资。
马陆亭说,师资有一些需要来自产业一线,不能像从前那样,博士毕业写论文就是好老师。现在一定要与实践挂钩,
为调整师资结构,《意见》明确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还要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培训。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转型,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而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受传统的“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思想和政策导向不明的影响,许多原来单科性学院纷纷改为“学科齐全”的综合型、学术型高等学校,牌子大了,可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学科优势。那么对高校而言,这种转型将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在此前,也有部分学校对转型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地方高校转型,就降格成了专科”,“好不容易摘了职业学院的牌子,又要挂上应用大学的牌子,谁也不愿退回去”。马陆亭解释说,要知道,“应用型”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高水平大学并不矛盾。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院长朱林生说,应用型人才是要在应用的环境中去培养的,大方面来讲是协同培养,小的方面将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学生就可以比较早的接近业界,他就非常容易促进就业。
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路福平则认为,转型涉及到教学体系和培养系统都要变,可以把行业协会的社会上的一些专家包括大型企业他们的需求纳入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出口上可能更适应,职业导向,更容易就业。
不过,路福平也表示,由于大部分学校,目前都实行老师课时与收入挂钩的机制,一旦转型,必然有些课时会被“实训实习”环节分走。如何能保证老师的收入不降低?考虑到这些细节因素,高校转型推行起来,仍需时间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看清大势,顺势而为。从国家发展战略看,特别是今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在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一节中专门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这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呼唤,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