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应及时“补位”

16.05.2016  13:07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比例达十分之一。这个炙手可热的数字,一方面说明去年以来黑龙江省创业创新政策极大地释放了人才活力;另一方面,创业热情高,高校得接招,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对高校适时开展创业教育提出迫切要求。

  大学生创业,创什么?怎么创?一直是创业者面对的首要问题。这让笔者想起了有关“飞猪”的创业隐喻。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最先说起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意指创业创新需要找到风口。马云借其意而发挥: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了摔死的还是猪。话锋一转,意指创业创新需要能力。一正一反两句话,道出了创业选择与创业素质之间的关联。

  就高校而言,在大学生创业激情被点燃之后,自身创业实力的高低决定着创业之路能否好走。加快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及时搭建与补位,是大学生创业倒逼高校教学改革必须做出的改变。

  大学生创业,首先要认清自己。创业教育以“”为中心,在启蒙创业意愿之后,于内帮助创业者考量其专业技能、性格、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短长,于外分析市场需求、研判项目定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方向上的参考,以减少创业的盲目与冲动。对缺少社会经验和创业经历的大学生而言,这既能减少风险,也能保护自己。

  大学生创业,要学会借力打力。创业者迈出第一步后,比赚得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走得更扎实。此时,具有一定创业实战经验的导师的指点,无疑更加难能可贵。少一些蜻蜓点水、照本宣科式的创业知识普及,多一些基于实战经历、真刀真枪的创业指导,纠偏发展方向,理清发展脉络,在提升创业者心理素质的同时,更注重市场应变能力的培养与建立,才能让创业者少走弯路,懂得识别机遇、抓住机会。

  大学生创业,要扶上马再送一程。让一粒创业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肥沃的土壤是最好的孵化器。以高校综合实力为支撑的孵化器或创业园,是大学生创业的跳板与载体,更是涵养大学创业创新动能的强大引擎。对待创业者,大学创业园或孵化器要多在“服务”上做文章,少在“管理”上做限制,多“照护”而不是“保护”,多“指点”而不是“代管”,在创业前期助力前行,待羽翼渐丰后果断放手。此举既让大学生创业行为得到了支持,也让学校在创业教育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有句话这样说,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尽管创业教育并非保证创业成功的灵丹妙药,但完备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与其让他们在毕业后就立即投入到市场的洪流中去摸爬滚打,不如让他们在在校期间就近距离地接触、了解、融入创业活动,得以指点迷津、提升能力,为后来的淬石成金、有所获取打下基础,真正让大学生创业多几分“可望而又可及”。(常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