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 2015年能退烧吗
这两天,除了巴西世界杯,估计没有什么比高考状元更能拨动国人心弦的了。
高考分数鲜鲜出炉,不少媒体立马聚焦高考状元的各种生存状态:有人关注“状元”的性别比例,有人遥望“状元”毕业后的人生远景,其中一份调查特别关注到中国高考状元的大学专业选择。6月18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针对1952—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的求学与职业等状况展开最新追踪调查及研究分析。网上网下,不少人都在据此热议状元为什么喜欢选择“赚钱”的专业。
照例的,一边是热炒,一边就是反对热炒。比如6月24日,也就是高考成绩放榜之际,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教育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炒作中、高考“状元”及高分数学生。就在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致信媒体人,呼吁理性报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他认为这样的炒作无形中给地方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校长、老师施加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社会氛围也由此更加扭曲,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甚嚣尘上。
相印成趣的是,2014年各地状元信息还是伴随着“学霸”等赞叹如约而至,媒体为我们呈现了如下一些片段——比如,6月23日凌晨4点30分,正在熟睡中的龚晓曦一家突然被手机铃声吵醒,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010开头的号码。“你好,我是北大的老师,你家的龚晓曦是今年湖北省高考的理科状元,请问有兴趣报考北大吗?”又比如,去年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梦想进入北大中文系。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
这是让人尴尬而悖论。
较真起来,炒作高考状元,好像都是“理念偏差”。教育部隔三差五都要敲一敲“禁令”,地方考试院也会把分数捂得很严实。不过,一旦到了发榜的时日,各省状元的名号及头像,还是会“一个都不能少”地翩然而至。这些年,年年都在为“状元热”降温,但这就如减负的传说一样,基本还是各不相干,你降你的,它热它的。
高考状元常热不休,说到底,恐怕还是三个层面使然:一者,早在2004年起,教育部就明确叫停炒作高考状元,要求不得对高考升学率及高分考生进行宣传,违反规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学校将被严肃处理。只是,十年倏忽而过,年年状元年年炒,有哪个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因泄露高考信息而被“严肃处理”?二者,校长老师们的压力,显然未必来自“炒状元”,而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依托高考成绩而练就的指挥棒与政绩观。所谓“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不是“炒状元”形成的,而恰恰是错位的教育主旨与教学评估体系使然。因此,炒状元,未必是有多大的害处。三者,在中国氤氲已久的状元情结,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动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正因为十数年的憋屈与压抑,才需要为不快乐的求学生涯找个纾解的出口。用最朴素的辩证法观之:状元有多辉煌,求学就有多痛苦。
再说了,有重点校在、有奥数班在、有状元经济与状元政绩的教学硬通货在,就算媒体的嘴巴都用胶带封上,炒作状元这回事就能烟消云散了吗?当然,看起来,媒体是在“炒状元”——不过,火炉与食材早已准备妥当,食客更是垂涎已久,媒体掌勺,不过是顺水推舟。从这个意义上说,别说2014年,就算2015年,想要当真让全社会对高考成绩淡定一点,恐怕都不是太乐观的事情。
也许可以这么预言:“高考状元热”什么时候退烧了,中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才算是真正趟过去了。
文/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