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难招装卸工有何奇怪
最高8000元的月薪,仍无人问津。昨日,记者在江城多家招聘会上了解到,物流业即将进入旺季,装卸搬运工、分拣员等紧缺。(9月14日《楚天都市报》)
如果虑及当下大学生们逼仄的就业环境,“月薪八千难招物流装卸工”成为新闻,是不足为怪的。从以往的新闻来看,以两个对比明显群体作为参照物,呈现出让人惊诧的工作待遇际遇,也时常成为新闻关注点。两相比较之下,个中惊诧显而易见:劳力者与高工资能否匹配?高学历者的待遇沦落,是否意味着知识的贬值?
其实,从“月薪八千难招物流装卸工”这个新闻标题本身来看,是有失客观的。首先,并非是月薪八千,而是最高可达到八千,这里的最高,往往意味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强度劳作,而在淡季,也不过是从3000起步。其次,在通常时候,两相比较并非建立在可比对的标准线上,换言之,得出劳力者高工资的结论,大多建立在与刚毕业大学生的比对上,拿资深劳力者与初出茅庐的劳心者相比,这本身就不客观。
此外,从“高薪难招装卸工”这一事实来看,也并不奇怪。在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中,供需关系往往成为决定待遇水平线高低的关键,一如装卸工在淡旺季出现明显的待遇差别一样,随着市场的精细分类,再加上劳力者对工作内容的选择以及个体价值体系的日臻成熟,出现装卸工供给的减少,正如招聘方所言,装卸工工资高,但劳动强度大,经常要熬夜上班,年轻人做不习惯,公司现有的员工都在40岁左右,而且不够稳定。而与之对应的可能是用工相对增加甚至是绝对增加的需求,于此而言,出现高薪难招,又有何奇怪呢?
纾解“高薪难招装卸工”的尴尬,固然是需要求职者转变求职观念,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同样也需要改变当下用工市场存在的观念积弊,能够在用工观念上,做到不偏不倚,至少不存在市场歧视,此外,还应该在用工保障体系上下功夫,让每个劳力者能够得到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消除不必要的后顾之忧,成为有话语权的劳力者。
当然,“高薪难招装卸工”的事实,也应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提醒。首先,是在用工价值观念的转变上。知识改变命运,依然可以成为被传诵的生存之道,但是,知识也并不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法则,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劳力者并不是天然的低薪弱势者,也可以通过在技术上实现劳动价值。据说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许多蓝领的工资也大大高于白领的工资;其次,从屡次被提及的两个群体的市场待遇差别来看,并非涉嫌市场歧视,而是群体性在现实创富能力差异上的映射。那么,有必要反思当下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如何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
文/高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