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报道鸡东县法官事迹:双语法官吕仙华的双面人生
十二月的鸡林俨然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吟诵着毛主席《沁园春·雪》的豪迈,目染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心中翻涌着对于祖国这片极北高寒之地的仰慕,这份炽热的情感不仅源于北国风光的旖旎多姿,更是因为情理的交融织就了萦绕不散的感动与敬意。
在这里,一位朝鲜族女人将专业和柔情倾入审判服务,智慧破译语言差异,巧妙化解矛盾纠葛;面对生活羁绊的无奈和命运洗礼的坎坷,她愈压愈强韧,彰显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坚守,她就是黑龙江省鸡东县人民法院鸡林乡人民法庭双语法官吕仙华。
■“朴实无华” 默默却不无闻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副白皙的面容、一汪温婉的目光,不善言辞、不施粉黛、不多修饰,朴实之中流露出天然的亲切与随和,这是记者对吕仙华的初印象。
“她可是我们朝鲜族乡有名的‘双语法官’!”一位同事满腔自豪。
“大家都这么干,我就只是一名普通的法官。”吕仙华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摆手。
4年间审结案件500余起、办结的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达80%以上、2010年至2012年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4年荣获全省法院系统“办案标兵”称号、2015年荣获全省法院系统“调解能手”称号并荣记个人三等功……种种斐然的数据和荣誉皆“力证”着她口中所言的“普通”其实并不普通。
鸡东县有3个朝鲜族乡、11个朝鲜族村屯,许多朝鲜族群众都说不好汉语。为方便朝鲜族群众诉讼,2015年,鸡东县人民法院在鸡林法庭组建了专门解决朝鲜族群众纠纷的审判团队。作为一名朝鲜族法官,吕仙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一团队的中流砥柱。
民族语言交流在法律服务过程中的运用,是一门看似简单却又困难频出的业务技能。在与朝鲜族当事人交流的过程中,生活俚语和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与否,会对办案效率产生质的影响。
吕仙华则因着其流利的朝鲜族语言和专业的素质能力,将处理朝汉两民族间纷争的“办案术”驾驭得炉火纯青。
一天,鸡东法院院长接待室里来了这么一对朝鲜族祖孙俩,奶奶朴老太太不会说汉语,孙子小金在一旁翻译,“以前遇到了法律问题没想过找法院,是因为我既不懂法,语言又不通,害怕说不清楚。”朴老太太长舒了一口气,“后来听老姐妹说,鸡林法庭有双语法官,可以帮助解决语言不通的难题,就去试了试,没想到吕法官这么快就帮我把这个闹心事解决了。”
原来,朴老太太因为相邻纠纷与邻居吵了3年架,上了3年火,问题没解决,气出一身病。听了老姐妹的“指点”,朴老太太决定“碰碰运气”。不曾想,吕仙华上门办案,只用了一天就调解结案了。激动感恩之余,朴老太太决定“登门”表扬。
为了让每起涉朝鲜族群众案件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吕仙华时刻不忘充电学习,她多次积极外出参加专业培训、主动深入当地朝鲜族群众生活、潜心钻研朝汉两民族间语言规范转换,就连老父亲从韩国回来探亲也会给她带相关资料。
“基层法院矛盾多杂且突出,就像是‘火山口’,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喷发,所以要把矛盾扼杀在萌芽,消化在基层。”她字句铿锵,“这就要求我们多出去学习,多了解各种案件类型的处理办法、解决方案。”
努力付出后的回报总是甘甜的。两年来,吕仙华审结的涉朝鲜族当事人100余起离婚和土地纠纷等各类案件,全部以调解方式结案,无一上诉。
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鸡林法庭在各朝鲜族村屯设立便民联系点,开设“炕头法庭”“田间法庭”“假日法庭”,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村委会参与文书送达、调查取证、巡回审判、判后回访以及参与联动综治等工作。
“流动法庭”的“开张”让吕仙华无论风里雨里抑或烈日严寒,总不辞劳苦,坚持“走出去”办案,“在基层我们最不怕的就是‘辛苦’二字,只要矛盾能够化解,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听说吕仙华要接受采访,鸡林乡的两名朝鲜族干部大清早就来到了法庭,她们汉语说得不利索,只得麻烦吕仙华在一旁翻译,正说着呢,她却顿住了,“哎呀接下来的不好翻译了。”她难为情地挠了挠头,“她们在夸我呢!”
专业与正气的沉淀
裁决方式的结案,往往伴随着当事人双方的“冷眉相对”,而调解方式的结案,却常常“笑着握别”,这是吕仙华多年来法庭实践的切身体会。
为促使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有效控制缠访、缠诉,减轻群众诉累,吕仙华对每起案件都坚持耐心细致地做调解工作,让群众在温情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说起2014年春天的那起案件,吕仙华依然记忆犹新。
年事已高的隋大娘此前在县里从事环卫工作,后因身体不济,又要照料智障小儿子,不得已回乡,靠地为生。
同乡徐某却通过私下里与隋大娘大儿子签署的另外一份7万元借款协议,租种了本属于隋大娘的5亩口粮田,拒不归还,且隋大娘大儿子向来游手好闲,此时已不知去向。顿失生活来源的隋大娘无奈下将徐某告上法庭。
吕仙华接案后,多次找到徐某调解,一边好言安抚、一边向他普及债权债务与土地承包经营相关法律政策,阐明当事人利害关系,拿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与办法,积极帮忙寻找失联的隋大娘大儿子。
晓之以理后,她又动之以情,从隋大娘艰难的生存现状出发,逐渐勾起了徐某的恻隐之心。
徐某的心结被打开后,不但归还了土地,还帮忙对外进行发包,并承诺秋后即归还已经耕种两年的租金5000元。
可当时隋大娘生病住院,急需医药费,吕仙华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为隋大娘垫付了2000元。感动至深的隋大娘出院后亲自带着锦旗来到法院,“她是真心实意为百姓说话,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的人,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吕法官!”真挚的话语遮挡不住隋大娘发自肺腑的感激。
2015年5月4日,吕仙华带着她调解的这起《救命耕地引发的纠纷》案例,做客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办的《法治天下》栏目,以案说法,传之天下。这也是该栏目首次推送黑龙江法院基层法官的实务案例。
“其实就是一起很小的案件,我也就是做了基层法官应做的事儿。”在与吕仙华的交谈中,她时时刻刻都展露着内敛、谦逊和低调。
法院是矛盾的汇集区、利益的争夺地,碰上些来自各方的“说情人”也见怪不怪,但吕仙华从来都是不卑不亢,即不胡乱许愿、轻言判断,也不失礼无视、言语打击,更不会做“有损法官形象”的事儿。
在一起所有权确认纠纷案中,还未开庭审理,原告便张罗着找熟人“打招呼”,在托朋友请吕仙华吃饭不成后,又两次借机给她塞“信封”。
“法律的审判与调处必须公平公正,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看到吕仙华态度如此坚决,原告只得作罢,带着钱悻悻地走了。
一言一行都是形象,一点一滴都是信誉。虽然金钱对人的诱惑很大,吕仙华却始终坚守职业戒律,决不让司法的天平倾斜半分。
“在法律的这杆天平下,法官就要站在一个中立、不偏不倚的位置。对法官的要求不应是严格,而是苛刻。”
一身正气方得两袖清风。
■“秘密”
是荆棘也是洗礼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吕仙华突然俏皮地吐了吐舌头。“我会在QQ日志中把不开心的事情记下来,作为倾诉、发泄的出口。”
工作中,吕仙华难免遇到很多“委屈”,“审判肯定会有输有赢,赢了的自然开心,输了的多少会有所抱怨,很难让双方当事人都达到绝对的满意。”这个时候就需要法官自身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的自我调控力。
“我还有一个小秘密,我会去打太极拳、练太极剑,既能让自己变得平和、心静,也是一种解压的好方法。”每当说起这些“小秘密”,吕仙华的表情总是天真烂漫,纯粹的孩童。
其实,她还有一个缄口不言的“大秘密”,这个秘密在她刚来鸡东法院工作时无人知晓。
在法院工作,“5+2”“白加黑”的加班加点是常态,吕仙华素来踏实耐心,从无怨言,但只要工作一结束,她会连工作餐都不吃,通勤车也不坐,急忙打车回家,周末同事聚会也很难觅着她的身影。
大家不禁调侃她:“这个‘不合群’的人哪!也太顾家了!”
但他们哪里知道,吕仙华唯一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合并脑肿瘤,癫痫经常发作,生活不能自理。她却以极要强的性格咬着牙承担起一切,从不向同事主动提及家庭的困难。
早早起床,料理家务,安顿孩子,带着母亲对患儿的牵挂走出家门,带着对事业的大爱投入工作。这便是吕仙华的每一天。
2013年的一个夏日,吕仙华审理完一起案件已经下午一点多了,惦记孩子的她匆忙赶回家,打开房门的瞬间,眼前的一幕让她的脑袋“嗡”地一懵。
原本躺在床上的儿子此刻蜷缩在地上,大腿青紫肿胀,脸上的眼泪早已经干涸。她急忙上前抱起孩子,心疼、担忧、愧疚,都化作决堤的泪水……她为不能抚平孩子的伤痛而懊恼,为未尽到母亲的职责而愧疚。
孩子韧带折了,需要马上手术。她这才第一次向庭长请了假。院里的同事这才知道吕仙华的家庭情况如此特殊。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从手术到孩子出院的一个月,本该休假的吕仙华没有耽误工作,只要是她承办的案件开庭,她总会尽力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时间,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院领导心疼地对她说:“让别人替你,或是把开庭时间延后吧。”她却说:“不行啊,案件是我承办的,别人不熟悉情况,已经跟当事人约好了,不能因为我个人的事耽误他人。”就这样,没等孩子出院,吕仙华就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和亲属照顾,又冲向了办案的第一线。
常年病痛的折磨,使得吕仙华的孩子非常孱弱,20岁的大人,体态却像十三四岁的孩子,因为白天家里无人照顾,癫痫发作时,经常从床上摔下来,磕到桌角,撞到衣柜,满身伤痕……
要是有一个帮手就好了,这是吕仙华多么大的渴望。然而,5年前,婆婆又因脑萎缩引发智障,生活不能自理,连人都不认识了,这对吕仙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面是脑瘫的孩子,一面是智障的婆婆,她就像一叶扁舟在大海里顽强地与巨浪抗争。
“她害怕因为家庭的特殊‘衬托’出了工作业绩的突出,因而从不曾提及家事,也不愿让同事去她家。”鸡东法院院长刘景峰深吸了一口气,“作为母亲、妻子、女儿、法官,四种身份中矛盾的叠加太难平衡。”
“我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吕仙华原本柔弱的声音渐而刚强起来,“唯有如此,我才能挺过去。”
2015年录制《法治天下》时是吕仙华第一次去北京。得知这个情况,院领导深感意外,特准许她在北京多放松几天,她却将“放松”抛诸脑后,拿着孩子的病例,利用录制节目的间隙去专业脑病医院问诊,节目录制结束后便立即返程,再次投入到家庭与工作日复一日的坚守。
久违了脉脉温情,远离了花前月下,在忧国忧民的眉宇间,在对当事人娓娓道来的话语中,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笑声里,蕴含着吕仙华多少女儿的孝心、妻子的贤淑和母亲的关爱。
她将生活的荆棘视为生命的洗礼,一次次艰难的抉择,一次次坚韧的承担,这便是吕仙华“最大的秘密”。
法官感言
黑龙江省鸡东县人民法院鸡林乡人民法庭法官 吕仙华
公正是法官的首要底线,良知是社会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法官要用审慎的态度看待自己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更要用法律去平衡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
“公正司法、彰显正义”是我走进法院前的梦想与追求。当年逾四十的我在真正走上神圣的审判台的那一刻才感觉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关心和鼓励下我一路坚强地走了过来。每每看到当事人期待的目光时,我就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想法。不知不觉,在办理各种各样的案件中我度过了五个春秋。从每一次法槌落下敲出的正义之音中、从每一起案件双方心悦诚服的欣慰中,我终于感悟了“法官”两个字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长期的法庭工作,使我认识到,调解是消除双方积怨、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种有效办案方式,虽然有时调解一起案件要比判决多费时费力,但是对当事人来说,调解是既省时又省力,因为调解不但可以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而且通过这种矛盾的真正化解,能够有效控制当事人缠访缠诉现象,减轻群众诉累。为了化解矛盾纠纷、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常常要苦口婆心、耐心细致地说服劝解。有人说我像社区调解委员会的老大妈,每当看到积怨已久的当事人摒弃前嫌、握手言和时;每当听到当事人说法官办案很公正时,我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和诱惑以及社会公众和当事人的种种非议和误解,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法律素养和业务水平,也考验着我们的道德修养和处事智慧。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我们自己经得起这些考验,所办理的每一个案件才能经得起事实、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法官不是官,法官注定要守得住平凡,也许一辈子都没有审理过大案要案,平凡得像一棵小草,但每当看到当事人信任的目光投射到我的身上,都一次又一次让我意识到老百姓对公正审判的期待,对社会正义的渴求,更加感受到法官职业的神圣和光荣。
鸡东法院是我省司法改革试点单位,作为我省第一批员额法官,我很荣幸,也感到骄傲、自豪和压力。改革之初成立专业化审判团队,“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要想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要不断地学习。每当困惑、迷茫时,团队成员给我力量,共同商讨找到案件的症结所在,理清审理思路。在这个团队里我们互相帮助、不断地提高、成长。
兄弟法院的审判员同样是我的良师益友,给了我无私的帮助,让我从中得到启发、受益匪浅。自从鸡林法庭成立双语法庭以来,我又肩负着朝汉两个民族当事人间的矛盾纠纷的处理。作为一名朝鲜族法官,我能用我的点滴知识和特殊方式的服务,来嫁接朝汉民族友谊,增进民族团结,营造和谐安宁,这是我一生的荣耀。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废纸,法院不再是高高的门槛,法官不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代名词。从此以后,法律是真正保护他们权益的条文,法院是让他们感受家一般温暖的地方,法官是可以真正保护他们的家人。
在法治天地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无名小卒,但每个人都有值得放大的社会责任,我们审判工作者更是如此,我的点滴贡献微不足道,但我愿做默默的耕耘者,法律在心,真情不泯。愿法治的天空更加湛蓝。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