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农民步入"职业化"轨道 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09.05.2015  10:34

  全革 胜利 记者 孙伟民

  鸡西近郊有西郊和红星2个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土地虽然越来越少,但有一些种植、养殖大户,无论是土地经营,还是发展畜牧业,都管理有序,经营有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他们有经验、有知识、有能力,成为职业化的新型农民。

  日前,记者来到西郊乡太阳升村。蔬菜大户李晓军拥有8个大棚9亩地,全部使用农家肥,大棚内黄瓜、娃娃菜、水萝卜、苦苣,青翠欲滴,清香诱人,一派丰收景象。李晓军的妻子指着架上的黄瓜说:“一大早,商贩就围在大棚外边等着呢。今天已摘了300多斤,有点忙不过来了。”两口子种植蔬菜20多年,掌握了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还掌控着市场动向,李晓军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李永江是红星乡红星村一组的玉米种植大户。据他介绍,他家种植的500亩玉米,由于精心管理,亩产达到了1500斤。去年玉米价格有所提升,纯挣了40多万。鸡冠区农林水牧局副局长商洪敏笑着说:“这恐怕是保守数,怎么也挣个百十来万吧。”李永江既是种粮大户,又是农机大户。由于大面积种植,今年他新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从种到收全部实现机械化。他的农机技术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每次乡里培训,他都跟着学,还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每年自家种收完毕,还可以代耕代收。

  无独有偶,西郊乡西郊村的魏景利10年前开始尝试种甜玉米,走的就是培训、摸索、再培训、再实践的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甜玉米种植大户。

  每年还没有开种,订单就纷纷飞来。魏景利成为这个行当的领头人,引领着众多村民变成专业种植户。

  “瞧,这17万平方米的地盘,就是我今后养猪、养禽、种植业的王国。”红星乡红太村仁和组的王乃山,指着新建起来的猪舍和一座山林自豪地说。从2002年开始,王乃山开始琢磨养猪,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把自己原先的养猪场会客室变成了培训基地,每年都邀请各类专家到这里讲课,传授种植技术、养殖知识。10年下来,已培训村民1000多人次。如今,这些村民也成了种植、养殖专业能手。

  老王今年打算建一个万头养猪场,原先的老养猪场由儿子继续经营。他指着一片满是树林的山说:“我打算在山林里放养猪、鸡、山鸡等;利用山地的沙土种植蔬菜。准备招工50多人,扩大经营。因为去年猪肉市场不看好,我吸取教训,多经营一些门类,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农民在传统的种植、养殖领域开始尝试创新,推动着种植业、养殖业朝着规模经营、科学管理、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渐入新型职业状态的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担负着对生态、环境、社会及后人继承等责任和义务。

  据商洪敏介绍,鸡西近郊现有100多户王乃山、李晓军、李永江、魏景利这样的种植、养殖大户,由他们带出来的中小专业户有三四千人,占近郊农民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农村变成城镇化的村组,也占两个乡村组总数的三分之一。由此看出,农民走进新型的职业化状态已成为必然趋势。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