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调整思路转变理念创新机制 鸡西鸡冠区法院探索家事审判改革
近日,《法制日报》发表了题为《调整思路转变理念创新机制 鸡西鸡冠区法院探索家事审判改革》的文章,对鸡冠区法院家事审判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文章以家事审判改革为切入点,从创新审判形式、规范工作程序、创建专业团队等三方面,全面展示了鸡冠区法院在家事审判改革工作上的用心、细心和初心。
为维护家庭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2017年鸡冠区法院在结合院情及认真总结家事案件特点的基础上,选拔任用熟悉婚姻家庭审判业务、掌握相应社会心理学知识、热爱家事审判工作的法官,专门配备法官助理、书记员成立家事审判团队,审理涉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的案件。家事审判团队整合有限审判资源集中做好家事纠纷的矛盾化解工作,以“和”为办案理念,积极总结办理家事案件的方式方法,促进以“家”为最小单元的和谐稳定,进而促进社会大稳定。
报道原文:
近年来,伴随着离婚纠纷数量的不断增长,财产分割、妇女权益维护、未成年人的教育与抚养、老年人赡养等社会问题频发。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开展部分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2017年,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人民法院成立了专门的家事审判团队,调整思路、转变理念、创新机制,对家事审判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
营造家一般的气氛
走进鸡冠区法院家事审判庭,《法制日报》记者第一感觉就是这里与通常的审判庭迥然不同,一股温馨的气氛扑面而来。代替原被告席位的是一个硕大的心形圆桌。身份对立的原告、被告桌牌换成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的桌牌。
心形圆桌的中间是多媒体显示器,播放着代表家庭生活片段的沙画,在庭审时还可以播放记录当事人家庭生活的音视频资料和照片,以便唤起当事人对美好生活往事的回忆。
鸡冠区法院副院长李长钢告诉记者,这个心形圆桌播放系统,是利用多媒体设备精心组建的,支持播放音乐、动画、照片、视频动画。
审判庭门口的主题墙上镌刻着“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幸福则社会文明”。旁边是一幅木雕,雕刻着一双手托起一个“家”字。
审判庭外的走廊被布置成中式风格的文化长廊,墙上的画框采用了中式花窗样式,画框内是以家庭为主题的国画和格言,置身其中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家事审判区之所以设计成现在的样子,是为了打破原有的家事审判对抗式、诉辩式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鸡冠区法院院长马宝君说。
规范家事审判制度
鸡冠区法院家事审判区外有一块电子屏,滚动显示着家事审判流程、文书、制度,点击相应选项可以看到家事审判团队所有人员的信息。
李长钢告诉记者,法官在家事审判实践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家事程序条款少且散见于民诉法等程序法各个章节、举证原则不适应家事案件实际、案件的处理方法上未考虑家事案件特点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鸡冠区法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家事审判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家事审判操作规程、家事调查员工作规程、家事案件心理疏导办法、财产申报实施细则、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细则等21项配套制度,为家事法官办案指明了方向,使得案件的办理有据可依。
打造专业审判团队
“家事审判的价值不仅仅判断是非、定纷止争,更在于追求修复家庭关系,弥合成员感情,使当事人恢复家庭生活常态。”马宝君说。他认为,这就要求家事法官既要具备过硬的审判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疏导、沟通与调解技能。
按照这个标准,2017年1月鸡冠区法院建立了4个家事审判团队,配备了4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和4名书记员。
“家事审判跟一般的民事诉讼真不一样,有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8个子女岁数最小的已经50多岁了,为了父亲的房产分成3派,一家人打成一团。”年轻的法官张媛就是家事审判法官之一,说起自己的经历她滔滔不绝:“一开始觉得太闹心了,经过自我调整,现在已经习惯了。”
今年8月,有一对夫妻因为债务问题,女方起诉要求离婚卖房还债,闹得不可开交。张媛团队在案件审理中发现,他们的女儿很优秀,女方以女儿为骄傲,法官便找来女儿婚礼的视频在法庭上播放。往日温暖的场景让双方缓解了对立情绪。经过大量工作,女方放弃离婚的念头,男方同意一起还清欠款,一家人重归于好。
“年轻人握个手,大妈给个拥抱……我心里感觉特别温暖,也真正理解了家事审判工作的价值。”张媛说。
在探索家事审判工作改革中,鸡冠区法院还引入了多元化诉调对接机制、离婚案件财产申报制度、当事人心理疏导机制、诉后回访机制。家事审判团队成立以来,与社区、妇联、学校、老龄委等单位合作,通过普法宣传、法官进校园,公众开放日、大合议审判观摩等方式,进行普法并介绍法院家事审判改革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