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开发水利资源确保农民增收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粮食稳产增产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双鸭山市不断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是抗灾减灾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作用职能,逐年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确保全市农业稳产高产,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双鸭山市共有一江56条河流,分属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水系。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6.95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量为2464立方米,略高于全省人均占有2114立方米的水平。市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67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37立方米,远远低于全省人均水平。
全市市域内共有在册大、中、小型水库23座,总库容96653.9万立米;主要灌区16处,设计总灌溉面积75.28万亩;大中型涝区13处,涝区总面积418.47万亩,已治理涝区面积202.4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475.3万亩,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9.83万亩,其中水田节水灌溉面积24.74万亩、旱田节水灌溉5.09万亩;建设完成河流堤防总长602.6公里;现有农村灌溉机电井和农村居民饮水井7782眼。
针对双鸭山市现有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实际,几年来,市水利部门围绕水力资源潜能,重点在涝区整治、水田发展、水土保持、堤防建设和旱田节水灌溉等五个方面大做文章,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全市粮食稳固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共有易涝地块面积328万亩,主要分布在宝清县、集贤县及饶河县的安邦河、挠力河、乌苏里江等江河沿岸。通过多年努力,全市共建设大中型涝区治理工程13处,其中大型3处,中型10处。涝区治理工程采取修建堤防、排水沟、强排站等工程措施以及大力发展水田以稻治涝等生物措施,共治理涝区面积202.43万亩。为确保已取得的治涝成果,我市已做出规划,在加强现有涝区工程配套及维护的同时,加大投入,加快治理步伐,将剩余易涝地块治理成稳产良田。
双鸭山市现有灌区16处,设计总灌溉面积75.28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灌区8处,设计总灌溉面积59.38万亩。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通过节水改造、灌区配套工程、新建灌区等形式不断增加水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一是改造现有的水田和灌区配套工程,在现有的水田面积上挖潜。我市龙头桥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3万亩,现实灌面积13万亩。目前,每年投资1500万元,用于工程配套建设,预计到2015年发展水田面积30万亩。二是推广水田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水田种植面积。利用节水改造、节水技术推广,我市到2015年,可发展水田3万亩。三是推进在建和新建灌区建设。挠力河沿岸可发展水田2万亩。饶河县乌苏里江沿岸已规划振江灌区和四排灌区,规划灌溉面积12万亩。通过新建、扩建灌区及配套灌区设施预计到2015年全市可新增水田面积47万亩,达到122.28万亩。
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5.8万亩,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耕地水土流失,增强耕地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进而增加粮食产量。
为建成完善的全市城乡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河流堤防标准,使基本农田不再受洪涝、旱灾灾害,为农业稳产高产打下基础,我市计划到2015年将乌苏里江、挠力河、安邦河、七星河、柳树河、宝石河等12条重点河流堤防长度由438.6公里增加到470.7公里,防洪标准提高到30年一遇以上,市区主要河流堤防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全市堤防总长度达到634.7公里。
双鸭山市现有旱田灌溉面积140万亩,其中旱田节水灌溉面积仅有5万亩,农业种植靠天吃饭现象比较普遍,遇到水旱灾害年头农业稳产难以保证,大力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势在必行。我市已做出规划:到2015年,修复塘坝10座、修复蓄水池2座、修复提水泵站1座;新打机电井2538眼,新建塘坝15座、蓄水池6座、提水泵站1座、引水渠道5处,使旱田灌溉能力达到19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到2020年,通过采取新建水库、小塘坝、蓄水池、新打机电井等措施,使全市旱田灌溉能力达到26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85万亩。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