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活跃一支抗联精神宣传队
图为宣传队在排练社区公益演出。
文/摄记者闫紫谦
这是一支特别的队伍,队员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的家分布在哈市各城区,队员们曾经的职业是教师、记者、作曲家、评剧演员;这是一支可敬的队伍,队员们有人受伤,有人得了痛风,有人刚刚做完手术,但说到要“执行任务”,每个人都会准时出现在集合地点“待命”。这就是东北抗联精神志愿宣传队,虽然这支队伍没有番号,没有上级组织,但它默默地坚守宣传抗联精神已经12年……
此生不渝完成抗联战士遗愿
在70岁的郝桂荣心里,战争的硝烟和抗联精神离自己并不遥远,它就是老抗联战士张旭东嘱托遗愿时眼里那火热的泪花。8年前,80岁的张旭东把自己亲手创立的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交到了郝桂荣手中,并嘱托一定要把这支队伍带下去,把抗联精神宣传下去。“在参加宣传队前,我总觉得战争离我们很远,但是听到张老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抗联战士事迹和当时紧张的战况,我深刻地感受到,没有一位位抗联战士的牺牲,绝没有今天的和平年代。这种艰苦顽强的精神需要有人传承,必须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70年前,我们脚踩的土地是战士们用血肉拼夺回来的。张老宣布我当队长的时候,眼里充满了泪水,张老把晚年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宣传抗联精神的活动中,年事已高的他没有体力再坚持下去。接过这项重任,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带好队伍,宣传好抗联精神,让这支队伍一代代传承下去。”郝桂荣这样说。
在东北抗联精神志愿宣传队中,有曾经的一线记者、歌唱演员、教师等,12年来大家每周两次在哈市南岗区新春街道办事处红旗新区社区集合,排“红剧”,唱“红歌”,朗诵“红色”诗词,当年参加队伍的很多队员已经从两鬓斑白变成了满头白发,最大年龄已经81岁了,但是无论严寒酷暑,身体状况,只要还站得起来,只要还发得出声,队员们一定会准时参加排练。用队长郝桂荣的话说,这是一支宣传抗联精神的队伍,要像真部队一样,有铁打的纪律。
12年自筹经费演出近百场
队员于化龙今年已经76岁了,老人住在哈市呼兰区。由于离排练地点路程较远,每周两次排练,老人都是提前两三个小时就从家出发,倒两趟车。赶不上吃饭,老人就带上干粮在路上吃。老人告诉记者,其实每周两次的“折腾”,自己觉得很快乐,很充实,到了排练现场,唱起了红歌,路途的疲惫一扫而空。宣传队很多成员的家都不在排练现场附近,但是大家都是挤着公交,带着午餐,义务来排练的。12年来宣传队组织了近百场演出,从服装到道具,从演出场地到路费,大家都是自掏腰包。有的企业开业出千元聘请让宣传队去唱红歌,大家坚决拒绝。“我们继承的是抗联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的精神,宣传抗联精神是无价的,我们的付出也必须是公益的,别说花了自己的退休金,就算是付出全部我都心甘情愿。”60岁的梁山坚定地说。 (下转第二版)
“红”支撑着大家的生活
队员们看到记者,就一定要顶着33摄氏度的高温,穿上厚厚的演出服唱上一曲自编自演的红歌。“东北抗联啊,血染黑水白山,德厚中天……”唱的时候,郝桂荣轻捂着腹部,脸上的汗不住地流,70岁高龄的她刚在一个月前做了肾脏手术,如今刀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在出院的第5天,郝桂荣就已经开始用家中的缝纫机给40名队员赶制演出的服装,一些队员去看她时,她正用枕头顶着肚子,为大家缝制演出所需的“绑腿带”。在队员们的坚持下,郝桂荣给大家看了自己的伤口,红红的刀口已经开始突起,往外冒水。队员们让郝桂荣赶紧休息,但郝桂荣却说,绝不能耽误“七一”的演出。
是什么让队员们如此坚持,64岁的祝林英说出了大家的想法。“我们虽然老了,身体也有很多不适,但我们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的志愿精神能像‘红色精神’一样不朽,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余光余热去回报抗联战士,让抗联精神在社会上能‘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