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何小平 提升黑土耕地质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06.03.2015  11:06

  目前,黑龙江省的耕地由于长期耕作和保护措施不到位,肥沃的黑土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有机质含量逐年成下降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何小平向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提交提案,提出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黑土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他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加紧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应明确各类耕地资源保护责任主体,出台配套细则,明确耕地质量标准及合理变化区间,确立耕地质量保护和修复的规范措施,作为耕地质量保护的衡量依据。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每年一到秋末冬初季节,产粮大省往往雾霾严重,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秸秆焚烧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实验证明,培肥地力、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能促进农业节水、节成本、增产、增效,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和优化生态环境。国家除了对秸秆还田加大宣传力度外,还应在相关政策和补贴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建议国家对实施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补贴,每亩补贴作业成本40元,充分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让土地真正肥起来,农民真正富起来。
   制定配套激励制度和奖惩措施。 除了对秸秆还田进行补贴外,还应对有机肥进行补贴,建议对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和应用农家肥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全成本补贴,每亩补贴200元;同时,还应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面积,对于黑龙江省县型规模较大的产粮大省,建议将测土配方施肥由目前以县为单位补贴,调整为以耕地面积为单位补贴;对于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利于“藏粮于土、储粮于地”的做法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此外,还应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推进建设用地黑土剥离利用,对开发用地表层黑土进行保护,制定土壤剥离利用规划,并与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有效衔接、同步实施,实现多赢。
   建立有利于黑土耕地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是财政纵向补贴,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建议将黑土耕地保护指标纳入财政转移支付的指标要素,加强对东北黑土区等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净出口省份的财政支持。其次是横向补贴,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探索销区对产区的利益补偿,增加粮食进口省份对粮食输出省份的补贴,按照资源补偿基本原理“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商品粮生产基地保护也会使其他粮食输入地区收益,因此这些地区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补偿资金。可根据省与省之间的谷物调入量与调出量,按照一定补偿标准,通过中央财政扣减或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让调入省对调出省给予经济补偿,这部分资金重点用于改造和完善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黑土耕地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对于已经受损的黑土耕地,设立并实施“土壤修复计划”。 加快开发市场化补偿机制探索,试点建立黑土耕地资源的“项目补偿”制度,实验性开展黑土耕地质量恢复的市场化机制建设,仿照BOT模式,对沙化、盐渍化等较重以至于无法正常耕种的土地采取招标修复方式,以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为投资回报,吸引社会资金和技术参与耕地质量修复和土壤生态保护建设。并引入农业科研力量对参与者予以指导,根据阶段性测试结果对计划参与者给予资金奖励和必要的补贴,增强农业生产者保护耕地质量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环保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首先要加大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大黑土保护的基础科研力度,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科学用药;其次是对于农民和企业不愿意做但是对生态对耕地有好处的事,政府应积极推动,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加强引导和投入,调节市场失灵,使黑土耕地得到有效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