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排头兵”

27.06.2014  10:05

  记者从全国产粮大县培训班上获悉,自2009年以来,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产业、大合作为标志的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突飞猛进,走在了全国前列,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黑龙江农垦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排头兵”,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友谊农场空中地面联合作业

  持续稳产高产粮食生产模式形成

  2013年,黑龙江垦区实现粮食总产424.2亿斤,提供商品粮400亿斤,商品率达94%以上。

  省农垦总局局长王有国介绍,垦区土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具有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生产的优势,目前形成了持续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模式。

 

  经营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黑龙江垦区重点推进“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使27%的规模家庭农场经营了61%的耕地。农业人均生产粮食48吨,超过了发达国家人均生产粮食25吨的水平。

  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不断扩大高产高效作物种植比例。与2008年相比,2013年垦区水稻、玉米两大作物占粮食作物比重由62.4%提高到87.7%,合计增产粮食180亿斤。

  绿色有机农业健康发展。全垦区实现了无公害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认证面积2895万亩,占全省近1/2。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覆盖58个农场和企业,“三品一标”农产品扩展到9大类60余个品种,年产绿色食品1450余万吨,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

  王有国介绍,黑龙江垦区以农业机械化为导向,强化现代物质装备力量,实现了生产手段革新。截至2013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895.3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活动,促进了垦区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25个,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不断推进大农机装备由旱田向水田拓展,由整地、播种向种、管、收全程延伸,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标准、高效率。特别是2013年,大农机为垦区在大灾之年实现粮食“十连增”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