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
2014年,黑龙江大学进一步深化“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等工作,成效显著。
一、人才培养点面结合
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充分进行校内外调研,科学设计、合理调整,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补充制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落位的说明》,帮助各教学单位合理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获得途径。基于专业试点层面,强化实验班教育教学实验,进一步突出实验班专业特色建设。修订工商管理专业(文化创意创业管理方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体系立体多样
加强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开设通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36门、55门次,3591人次修读,其中SYB、KAB创业课程开设22门次,660人次修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78个教学班,6334人修读;就业指导必修课程110个教学班,9412人修读。开设通识读书课程48个教学班,6720人修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开设专业创新创业选修课程68门、109门次,6946人次修读。开设创业管理“三个一”专业创新创业必修课程50个教学班、3623人修读。开设专业读书课程258门、554门次,34376人次修读。
三、实践体系多元化
加强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开展2012年延期及2013年国家级、省级项目结题评审,形成项目材料65份、训练成果114项,其中2项结题成果入选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5个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入驻创业园实体运营,1个项目独立建设厂房进行实体运营。深化训练项目三级管理模式建设,完成 2014年国家、省、校级项目立项与指导工作,其中校级立项1013项、省级立项63项、国家级立项23项,比2013年增长38.07%。学校分类召开国家级、省级项目发布会2场,各教学单位召开项目发布会18场。
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一是加强校综合实践基地——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建设。扶持61支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协调学生团队工商注册事宜,新增注册企业7家,在园团队企业注册率由2013年的41.38%增至50.82%。加强创业团队扶持力度,与团省委、省妇联、市妇联联合组织创业项目筛选、扶持及交流活动,与省青年联合会、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签订协议合作培养。启动学校“崔重庆”创业基金申报工作,资助2支创新创业团队与企业项目基金2万元;组织学校“筑梦”创业基金捐赠,10支在园团队共捐资1.2万元。组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推广、对接活动2次,企业家创业导师见面会3次,提供跨专业综合就业与创业实践实训、项目管理等培训9次。二是加强校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建设。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依托,加强30个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建设与管理,将校级训练项目管理重心下移至各教学单位,实行“学校统筹、校院共管”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教学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校院两级协同创新。
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竞赛统一管理、协同组织,重点资助教育部等专业领域组织的重要赛事,并严格执行竞赛预算审批机制。2014年,组织近5000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56项,累计获奖1593人次,其中国际级32人次、国家级120人次、省级241人次,获奖数量比2013年增长57.41%;组织近万名学生参加星光论坛、企业家论坛、企业一日游、创业大本营等主题实践活动35期,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