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豆止跌回升主因是“应灾”
8月5日新华网一篇《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5年内首次止跌回升》被广泛转载,其中有些内容可能被误读,因此有必要公开另作解读。
突出“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容易引人歧义。截至目前,我国国产大豆种植的都是非转基因大豆,没有批准也没有发现黑龙江或其他地方有转基因大豆种植。强调“我国最大非转基因大豆产区”是否意味着我国还有“转基因大豆产区”?只讲黑龙江“非转基因”,把我国其他地方种植的大豆(占全国2/3)排除在“避嫌”之外,给业外公众留下想象空间。
颠倒“止跌回升”的主次原因,过于牵强。原文“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机制,每斤2.4元的目标价格,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大豆目标价格政策让农民心里有了底。此外,去年黑龙江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一些地区玉米水分大销售价格不理想,以及部分地区排涝时间长影响玉米播种,农民被迫选择生长期相对较短的大豆等,都是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的原因”……这样的语句,明显是在强调大豆新政策是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夸大之嫌。
业内人士都知道,“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是今年调整的新政策,意味着已经执行6年的“临时收储政策”取消。近几年大豆临时收储价格2011年每吨4000元,2012年4600元,2013年维持4600元不变。在高于进口大豆400~600元的情况下,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仍然连年下降,可见“收储价格”效用有限,业内公认的主因是比较效益“大豆不如玉米、水稻”。内蒙古莫旗“西瓦尔图镇农民张万中家有耕地150亩,2011年他种植100亩大豆、50亩玉米,到秋天一算账,两项收入基本持平。”比较收益差距太大了。2012年、2013年东北农民扩种玉米,压缩大豆面积,主要原因概莫如此。
2014年大豆新策,临时收储改为“目标价格”,当年定为每吨4800元。
比前一年的临时收储价格仅仅提高200元,单从改变比较效益的力度来看,尚不足以成为令大豆面积“止跌回升”的主因,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没有“持续回升”的证据之前,我们姑且把耕地“轮茬”的需要,前一年涝灾今年排涝影响玉米播种被迫种豆,应该视为“止跌回升”的主因。在比较效益没有根本性改变之前,我们对这种“止跌回升”的可持续性不可盲目乐观。
更何况,这种“止跌回升”恰恰发生在今年美国大豆预期创纪录增产,南美大豆已经增产并将继续增产的年份,未来收获季节将面临怎样的市场竞争形势,我们不能不有所“预案”。
大豆“临时收储”改为“目标价格”,这是我国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是机制性转变,是长期的趋势性改革,至于具体的价格水平合适与否,作用如何,需要因时而论,科学调查,实事求是,恰当把握。(作者:周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