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发表我院政治学研究所田芸文章

04.05.2018  14:32

            2018年5月4日,我院政治学研究所田芸在《黑龙江日报》第7版理论专栏发表文章,文章题为《以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现全文转载如下:
 

          田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为农业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做出的总体规划,是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桥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改革与发展机遇。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清除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破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与城市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仅给予乡村的产业、医疗、生态、教育等方面更多的支持,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尽一切力量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认识和对乡村价值的重视,是我们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将使城乡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全国现代化实现和全体人民的小康进程。

          二、要着力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既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必然选择和全面部署,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稳步提升,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随着每年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一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有的地方乡村凋敝问题令人堪忧。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正确路径是根本。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应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就我省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解决长期困扰我省农业发展步伐的“产业链短、营销力弱、价格低廉”等问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提升农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农业增收的方式从增产为主转变为提质为主。扩大农业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省农业产业链的国际延伸,提升农产品整合营销能力和附加价值。推动农民合作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全面转变,提升农业产业的合作化、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水平。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以水利建设、农机配置、科技提升、生态发展四条主线为依托,加大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龙江农村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重要途径。要依据各乡村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不要照抄照搬,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依托五常大米、阿城大蒜、亚沟粘豆包、兴凯湖大白鱼、伊春蓝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牌做好精深加工,提升原粮加工等级和产品附加价值,并且利用专业营销团队和手段,在最短时期内把黑龙江特色农产品铺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全省范围推进互联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G网络覆盖95%以上行政村,在市县级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以“互联网+农业”为途径,充分调动农民增加收入的迫切性和主动性,推进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并以此为契机带动物流运输、涉农服务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公共服务均等、龙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利用好龙江“冬冷夏凉”的独特气候优势,加快特色旅游开发,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要求。我省要牢牢把握“三保障”核心标准,守住底线,严格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把精准要求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在大力推进产业振兴、环境美丽、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定人群,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等问题。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组织贫困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农产品加工、庭院种植养殖、建造农家院等方式走上脱贫道路。同时,通过扩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落实好帮扶责任。创新帮扶工作方式,采用生产奖补、以工代赈、设置公益岗位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脱贫致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旧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只有摘掉贫困的帽子,乡村振兴才会有底气。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