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发表我院研究员赵勤文章
2017年10月10日,我院哲农发所研究员赵勤在《黑龙江日报》第6版理论版块发表文章,文章题为《全力推进黑土地保护夯实可持续发展之基》。现全文转载如下:
赵勤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我省现有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全国黑土耕地面积的56.1%,是我国黑土分布最为集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长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黑土地“量减质退”问题突出。面对黑土退化的严峻形势,亟需全力推进黑土地保护,不断提高黑土耕地的内在质量,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基础。
一、创新黑土地保护机制
一是加紧编制中长期专项规划。从省级层面,重点结合《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等相关规划、农产品区域布局及黑土资源保护利用实践,加快研究编制省级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实施细则,明确目标任务、保护重点、技术路径、保护措施等。
二是建立协调推进和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国家在国土资源部门设立黑土地保护机构,统一行使黑土地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建议将黑土地保护利用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建立省级黑土地保护网络和数据库,将耕地质量提升作为粮食生产考核的重点指标之一,逐步完善黑土地保护绩效考评、激励奖励、失职问责、渎职追究等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国家将东北黑土区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并将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块纳入休耕计划,开展休耕试点;启动农业绿色生产补偿,对采用培肥地力、轮作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经营主体给予生态补贴;调整优化省级财政支出结构,提高黑土地生态补偿比例,建立黑土质量建设补贴机制,鼓励增加有机肥投入、调减化肥农药用量,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制度,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调黑土保护中相关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可考虑以省为单位、以年度粮食净输入量为依据,遵循“多调多补偿、少调少补偿、不调不补偿”的原则,由发达的粮食主销区地方财政按单位商品粮价格的一定比例提取,设立商品粮调销生态补偿基金,由中央财政统筹,按照一定的分配系数转移支付给东北等商品粮主产区政府,主要用于加强主产区生态建设,巩固耕地尤其是黑土资源保护的经济基础,提高黑土区粮食生产供应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提升黑土地保护的科技支撑力度
一是加大黑土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力度。加大研究资金的稳定投入,依托科技部“黑土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创新团队”,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开展协作攻关,加强黑土区地表水土过程、侵蚀机制与调控等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从区域内土—肥—水—作物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出发,着重攻克黑土资源保育、水土流失防治、退化黑土生态修复等技术瓶颈,集成一批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综合技术模式。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与推广。充分发挥科技部“黑土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创新团队”、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的作用,在我省分区域、分土壤类型提出黑土地质量建设和修复治理的技术方案,并制定详细的指导手册;各市县成立黑土地保护治理专家团队,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因地制宜将科学施肥、秸秆还田、少耕深松、水肥一体化等行之有效的技术向更大面积推广。
三是加强黑土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可设立省、市、县三级黑土质量监测站,使黑土质量监测达到全覆盖。依托现代遥感等土地调查监测技术方法,开展黑土地动态监测;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国家、省级黑土质量数据平台,完善黑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黑土地质量动态;建立黑土地质量监测评价报告制度,定期发布相关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中国黑土保护与研究中心,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土壤伙伴关系”(GSP)行动,加强与美国、乌克兰、阿根廷等黑土区国家和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在黑土保护技术、政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通过开展技术人员互访交流、建设联合实验室、申请合作研究项目,打造开放的世界黑土保护研究平台与研究网络。
三、增强经营主体对黑土地保护意识
一是增强主动保护意识。通过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推广用地养地和科学施肥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努力营造黑土地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主动保护黑土地的自觉性,尽快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群众共同监督的保护格局。
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尤其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包容性的联合经营功能,实行多层次联合协同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相结合的黑土保护治理措施落实;根据黑土资源的实际状况,引导农民成立黑土保护协会,深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增强农业经营主体黑土保护责任,充分调动其参与黑土保护的积极性。
四、建立多元黑土保护资金投入机制
一是以政府投入作为基础保障。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黑土地保护性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扩大预算内、国债等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和生态补偿补助资金向黑土区的政策性投入规模;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预算内投资也要向黑土保护修复项目倾斜。
二是以社会多元投资作为有效补充。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补贴、奖励、保险服务等方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投入;通过补贴、免税、贴息、提供贷款等方式,撬动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引导商业性经营资本进入,多方合力,加强黑土保护与质量提升建设。
三是创新保护资金筹措机制。围绕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黑土保护资金筹措机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加强黑土保护与治理项目策划、项目评估、设立PPP基金等,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黑土保护;借鉴英国环保彩票经验,建议国土等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发行黑土保护福利彩票,并科学制定公益金分配方式,以高投资回报率的激励手段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将彩票收益投入到黑土地保护治理中。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