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盘活专利 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

19.11.2014  16:20


盘活专利 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
——知识产权服务黑龙江创新发展之一·专利运用篇


      编者按:“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更是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而知识产权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不可或缺。
      近年来,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和商品化,大幅提升了专利运用的质量。我省反映专利转化交易活跃度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数量不断攀升,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1位。


      为将专利这一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盘活”,省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仅2013年,全省完成专利权质押登记69件,登记金额达3亿元,极大地缓解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省知识产权局围绕绿色食品、新材料、煤化工和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在为企业有效避免专利侵权纠纷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为我省产业发展明晰了创新路径。


专利预警分析  “护航”海外市场

      “专利侵权”,是我国进入海外市场的众多企业常会面临的“不速之客”。一不留神,企业就会被“”或者真的侵了权,导致企业的声誉、效益双双受损。
      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侵权纠纷事件,保障海外市场安全?已申请157件国际专利的中国北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为我们提供了样板。
      已跻身世界铁路装备制造业500强行列的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铁路货车、铁路起重机设计制造领军企业和出口基地,其主导研发的产品在我国铁路货车三次大的升级换代中发挥了领军作用。2013年,国家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建设,公司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货运装备领域唯一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公司拥有行业最全产品阵容,研发生产的特种车、长大货车和铁路起重机等9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各类产品,不仅满足了中国铁路运输需求,而且出口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韩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等世界五大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大的海外供应商。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发达国家国际化企业早已关注知识产权预警,以避免侵权纠纷事件发生。而我国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不足,导致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频发。那么,拥有如此庞大的海外市场的齐轨交通,是用什么“妙招”规避产品的专利侵权风险的?
      齐轨交通全面实施立足于产品研发,服务于经营发展的专利策略,持续发挥专利作用,形成核心专利覆盖,外围专利支撑的全方位、多层次保护局面。不断扩展海外专利覆盖范围,在18个目标市场进行专利布局,国际专利申请总数已达157件,其中PCT申请34件,已获授权国际专利29件,其中澳大利亚10件,美国8件,为公司抢占产品市场、增加市场份额、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攀升,占比超过2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ZK1型转向架经过最严格的线路动力学试验,被评为全世界性能最优,并在北美铁路协会第17届年会上发布。
      齐轨交通依托省知识产权局的专利预警与服务平台,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建立了基于公司外网使用的“轨道交通专题数据库”。同时,开展专利信息监测及情报分析工作,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欧洲专利局数据库及企业自建的轨道交通装备专利数据库等平台,定期对各技术领域和竞争对手进行专利信息监测,确保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和竞争对手动态,避免重复研发,规避侵权风险,提升维权应对反应速度。
      为避免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规避产品专利侵权风险,齐轨交通从2013年起对重点出口产品开展侵权预警分析工作。根据年度工作计划需求,每年年初针对有需求项目开展技术调研,由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开展初步专利检索,并将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析。通过开展专利侵权预警分析工作,对重点出口产品起到了侵权预警的作用,保障了海外市场安全。
      通过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优势,齐轨交通巩固了技术领先地位,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评审,成为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正以打造世界一流铁路货车企业为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专利预警机制不仅能避免专利纠纷的出现,而且能有利了解竞争对手,获得主动权。为此,省知识产权局开发了“专利数据统计分析管理系统”,积极升级专利分析与预警服务平台,针对产业发展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建议,规避和防范专利风险。围绕煤化工、绿色食品、新型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开展专利预警分析,为产业发展明晰创新路径。


专利质押贷款 加速企业成长

      “当我知道不用一钉一铆我们也能得到贷款时,我激动得都快哭了。”哈尔滨斯达浩普管理系统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说,“一个专利换来200万元急需资金,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每每提到用发明专利质押贷款的事,公司总经理侯立鹏都会显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侯立鹏说,那正是公司面临拓展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市场的关键期,同时哈尔滨总部也急需引进人才,企业资金面临较大困境。“我们那时候能借的地方都借遍了,连企业内部都筹措集资,但企业信贷融资一直都处于困难状态。
      “银行贷款需要抵押,可我们是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有厂房、有设备、有产品,可以用这些有形资产抵押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我们公司的资产就是‘人力+智慧’,我们的产品就是软件,对于银行来说,我们整个公司都是‘无形’的。”侯立鹏说,这是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初期都会面临的融资难题。
      然而,“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的真谛,斯达浩普体会得真真切切,更确切地说,“知识产权就是财富”。在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斯达浩普的一项自主知识产权从银行贷到了200万元。有了这笔资金的支持,企业的软件产品迅速抢占了国内一线城市市场。“当有形资产已经抵押了时,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政策,对我们这样有形资产匮乏,无形资产丰富的企业来说,确确实实解决了大问题。”侯立鹏深有感触地说。
      曾经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的侯立鹏,再也不用为融资劳神了。他突然感到自己的腰杆硬了。这底气不是因为有了这200万元,而是他突然发现了自己公司的“潜在”价值,看到了公司“蕴涵”的更多个200万元。知识产权可以质押贷款的政策,一下子让他的企业由一个质押“贫矿”,变成了质押“富矿”,因为他手里握有更多个“专利权”。
      融资难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由于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等特性,决定了其比一般的中小微企业更难以通过传统融资模式和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为了将专利这一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盘活”,省知识产权局借鉴北京、上海浦东、武汉等模式,推动我省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省知识产权局通过与省财政厅、科技厅、风险担保机构、银行等部门积极沟通,推动建立省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机制,出台《黑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暂行办法》。并联合省工信委、工商局、金融办、银监会黑龙江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分行等部门,共同出台《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指导意见》,着力推进风险担保机构开展专利权质押担保服务,每年政府投入2000万元用于风险补偿金,并积极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选取哈尔滨市作为试点单位,鼓励哈尔滨市企业信用融资担保中心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质押融资工作开展。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制度,重点推动省科力科技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省鑫正投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2013年,全省完成专利权质押登记69件,登记金额3亿元,推动了一批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专利转化运营 助力产业升级


      我省高校院所的有效发明专利量长期占据全省半壁江山,且增长态势明显,但高校里的大部分专利都束之高阁,没能转化创造经济效益。
      东北农业大学近年来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契机,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实施转化,以政策为导向,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果转化方式,成效显著。
      截至2014年11月,东北农大拥有有效授权专利共计545项,其中发明专利246项,占全部专利的45.14%。专利技术涵盖了农机装备、食品精深加工、畜牧兽医、生物工程、农业技术等多个方面。为了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营,该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将知识产权转让收益大部分作为奖励资金和后续科研经费直接拨付给成果完成人。2014年,随着知识产权转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科,全面负责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及转化运营工作。同时,学校积极整合资源,放宽政策,依托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探索以“企业孵化带动成果转化”的成果转化方式,鼓励教师、学生自带成果入园创业、与入孵企业合作等,促进学校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
      在知识产权实施转化中,该校不断创新转化方式,由最初以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为主,转变为专利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技术作价入股投资企业、教师自主创业、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入大学科技园孵化等多种方式并行的知识产权转化运营模式,拓宽了转化途径,分担了企业风险,实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例如:2013年,该校与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糖尿病替代类药物“脂糖素”项目签订了5000万元的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涉及发明专利4项,为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学校与企业采取了“分阶段完成任务、分阶段支付转让费”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推动成果产业化,全面调动了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又如:2013年,该校与北大荒食品产业园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成立黑龙江北大荒东农果蔬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了“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的形式出资占股,其中该校1项专利技术作为无形资产,通过评估作价的方式成功注资入股,成为了该校第一项以“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融资转化的专利技术,实现了知识产权转化方式的创新。再如:2014年,与学校大学科技园入孵企业“黑龙江博胜农业机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钵苗移栽技术及装备”相关专利成果签订了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合同,涉及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考虑到企业刚刚成立经费紧张又急需科技支持的实际情况,学校与企业采取了“专利实施许可费0首付+收益提成”的方式,前两年不收取专利许可费,从第三年开始按比例收取公司收益冲抵许可费,极大地减轻了合作方的资金压力。截至目前,学校累计转让知识产权技术36项,主要集中在新品种保护权(9项)、农机装备领域(7项)、食品加工领域(11项)、生物工程领域(4 项)、农业技术及畜牧兽医领域(5 项)等五大方面。2013-2014年,技术转让数量年增长率比过去翻了一倍。
      近年来,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和商品化。省知识产权局积极开展了“专利金桥”服务,为高校院所与企业搭金桥、铺金路,拓宽专利商用化渠道,大幅提升了专利运用的质量。我省反映专利转化交易活跃度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数量不断攀升,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1位。专利运用质量的提升,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日报》2014年11月17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