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将在非遗传承上做“大”文章

08.03.2017  06:10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会议3日在哈尔滨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16年,黑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斐然,亮点频现;但与此同时,重申报、轻保护,对代表性传承人支持不够、非遗专职人员不足等问题显现。因此,2017年,黑龙江省将针对这些问题和难点打组合拳,五大利好消息将为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传承保驾护航。

   亮点频现保护传承渐成体系

  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告诉记者,2016年,黑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以新思维、新理念走出了创新之路,为推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在这一年里,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不断夯实,方式多样、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的保护传承体系正在形成:出台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举办全国非遗手工技艺大展等主题活动和对外交流28次;公布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50项、扩展名录17项;评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2人,6个非遗项目被纳入国家“十三五”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库,在全国非遗博览会剪纸大赛中黑龙江省获两名金剪子奖;《伊玛堪集成》等3部专著入选理论成果展。全省各市地中心非遗工作扎实推进,亮点频频。

   重申报轻保护传承人队伍萎缩

  孙亚强说,当前黑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许多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未能履行责任义务;保护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对代表性传承人支持不足、非遗专职人员不足;传承人观点过于保守,传承人队伍萎缩,年轻人不愿意学,传承人不能真心教;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作品比较粗糙和原始;衍生品创意开发少,很难融入现代生活。

  大庆市肇州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矫会也表达出忧虑。他说,按照国家及省市业务要求,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需要有展示馆、传习基地,传习基地要求既有传习场所,又要有排练场所。而他们中心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而一个保护项目如果要进行系统地保护,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扶持。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杨小班鼓吹乐棚”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代表性传承人一个已经去世,一个年事已高,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学到精髓的几乎没有;工尺谱还有一部分没有翻译出来,曲谱的录制才进行一小部分,需要做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但因资金问题进展缓慢。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少。最初在非遗战线上工作的老同志已经为数不多,新的保护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非遗保护工作很多都在肤浅的表面上进行。

   保护+实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孙亚强说,2017年,黑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要积极拓展非遗活动领域,通过展示展演和交流等形式扩大非遗影响,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保护”与“实践”两条腿走路,将非遗项目与文化生活对接,加强非遗生活创意产品开发与应用,让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据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全省文化工作会议要求,今年黑龙江省将通过五大举措“在非遗传承发展上做文章”。一要抓好法律法规落实。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契机,加大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资助的力度。二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级、省级非遗资助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长效评估和监测机制,提高非遗专项资金使用绩效。三要增强保护传承活力。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旅游产业、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途径,打造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和非遗特色乡村;将非遗资源与特色办学有效对接,推进非遗项目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四要加强宣传展示交流。建设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全面展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为非遗项目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引,逐步形成非遗项目的文创基地、市民休闲旅游的文化地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五要抓实两“计划”两“工程”。即抓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和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文化生态区建设工程。(记者董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