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加速发展扬帆起航

09.03.2016  10:05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随着国家生态建设战略的实施和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加大,黑龙江林业产业得到全方位发展。2011年,黑龙江省将林业产业列入全省十大产业,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的前提下,迅速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森林绿色食品和北药种植、森林生态旅游、林木加工、对外林业合作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为加速推进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把黑龙江林业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龙江经济发展,惠及林区百姓。2016年2月3日,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工作。对今后五年林业产业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林业战线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龙江林业产业重大发展战略,增强竞争意识,加快改革,转变机制,补足市场化短板,在保护好森林资源、发挥生态功能和观赏作用基础上,大力挖掘释放经济功能,让22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资源为龙江人民创造更多财富。

      第一、黑龙江林业产业近年发展情况。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实现1600亿元,比2010年766亿元翻了一番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9%。其中,木材加工业实现产值796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0.8%,进口俄罗斯木材633万立方米,实现产值达60亿元;年产各类食用菌316万吨,交易额达到317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8.9%;北药种植面积57.7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苹果、葡萄、李子等林果产量24.7万吨,红松籽、榛子、核桃等干坚果产量1.7万吨,蓝莓、沙棘等浆果产量3500吨,年加工产值120亿元;山野菜产量4.8万吨,产值3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全省驯养各类毛皮动物400万只,年产毛皮350万张,森林猪年出栏15万头、森林鸡600万只,林蛙养殖户6500家,驯养熊类5000多头,动物驯养利用年总产值实现50亿元;全省林区年接待游客28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50亿元。二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林业产业精深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全省林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406户,占全省工业企业的1/10,其中,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业311户,占全产业的77%,森林食品加工企业35户,造纸及纸制品企业53户,北药加工企业10户。前20名企业年加工产值占全产业产值的8%,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中度。三是产业品牌初步叫响。培育了恒友、双叶、光明、华鹤“四大”家具品牌,林格贝、越橘庄园、可新食品、恒丰纸业、一辰北药、黑宝药业等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形成了黑森、光明、华鹤、林都、森鹰、大兴安岭超越、长乐山、北五味、元宝耳、黄金耳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2013年双叶、光明、华鹤在全国实木家具排名中分别列全国第5、第7、第8位。黑龙江的山特产品,尤其是森林食品在全国的知名度日益提升,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四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1600亿元中。一次产业实现产值635亿元,占总产值的40.8%,二次产业实现产值795亿元,占总产值的44.3%,三次产业实现产值170亿元,占总产值的14.7%。与2010年相比,一次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次产业略有增加,三次产业明显增加。其中黑木耳和坚果产业全产业链已经初步成型,从种植、采摘、到加工、萃取、到剩余物造肥回添土地,向绿色、生态、健康、环保产业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国家重点林区,黑龙江省不但承担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国家商品材生产等重任,更肩负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受资源保护政策和现有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全省林业产业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市场经济意识不强。黑龙江林业是国内较晚退出计划经济领域的行业。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黑龙江国有林区总体上还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企业管理效率偏低、经营活力缺乏、社会负担沉重。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不够,缺少市场化人才,缺少现代企业家战略思维,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市场经济意识明显落后于先进地区和发达行业,难以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运行体系。二是市场化体制机制不健全。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主体为省森工总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伊春林管局,均为政企合一体制,既肩负政府行政职能,又具有企业性质。资源产权结构单一,全省林业资源国有比例高达95%,远高于39.7%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市场经济产权多元化要求脱节。产权关系转换难度大,全省纳入天保和公益林范围的林地2.86亿亩,占全省森林资源面积的90.5%,受国家现行政策限制,经营权和使用权不得放开,国有林权不能抵押、流转,难以进入流通领域,导致目前林业管理体制、运行和投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忽略市场合作与营销。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为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忽略合作、忽略营销。大多数企业为作坊式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够,相互间缺乏分工协作。上下游产业缺少沟通配合,产业链延伸困难。多数产品以原材料方式进入市场,未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集团化、集群化更是难以实现。企业发展以传统生产要素投入为主,科技资本、品牌价值、现代物流以及新兴市场化手段在林业产业上鲜有应用。忽略营销体系建设,不注重开拓市场,产品流通、市场信息、专业化技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四是不注重与资本市场合作。黑龙江林业企业对资本市场运用缺乏认识、把握不到位,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意识不强,对新兴业态重视程度不够,对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知之甚少,没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和整合功能,尤其是对新兴金融产品的驾驭能力不足,市场融资手段不足。

      第三、下一步工作安排。陆昊指出,当前全国林业产业发展有巨大的总需求上升空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我们要深刻反思本省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既要看到差距,更要坚定发展信心,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路径方法加快推动林业产业发展。陆昊对林业产业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了全面部署,一要制定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核心要素包括食用菌、林果、北方道地药材种植加工、野生动物驯养与利用、山野菜、生态旅游、森林健康养老、对俄林业合作等8个重要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市场需求分析,产权转换,金融支持体系,交易中心、“互联网+”营销系统等的建立完善,要明确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节奏,突出可操作性。二是召开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及投融资体系与资本市场合作大会。系统梳理各类用于生产合作、股权合作(包括私募)、PPP、资产证券化合作等具体项目,邀请资本市场、有关批发市场及国内外有需求的客户参会,充分洽谈对接。用市场化机制选择有竞争力的企业,用市场化机制逼出我省企业竞争力。三是用市场化方式成立一期政府出资5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组建25亿元的省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选择基金管理机构。四是全面梳理全省与林业产业相关的交易中心、批发市场,确定重点培育支持对象,努力形成规模。五要转变体制机制。将全省有森林资源或较强科研能力、产业发展能力的涉林事业单位列入第一批事业单位改革范围,必要时可采取竞争性委托管理体制。六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林业系统干部队伍、产业界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能力水平。七是成立省林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省长和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副组长,用五年的时间,使黑龙江林业产业规模、质量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努力将林业产业培育成黑龙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对国家的意见建议。一是对黑龙江林业管理体制进行适当调整。由于全省林业目前实行的是“三国四方”管理体制,即央企的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伊春林管局(隶属森工集团),以及黑龙江地方林业。造成资源分割管理,产业规划与项目建设重叠、集聚效应不够,使产业发展难以形成最大合力,并造成一定的资源、人力浪费。这种管理体制障碍需要破解。请国务院考虑能否在黑龙江林业产业管理体制上予以适当整合,如成立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局,对全省的林业产业予以统一规划和管理。二是对黑龙江执行国有公益林政策予以适当调整。黑龙江全省纳入天保和公益林范围的林地2.86亿亩,占全省森林资源面积的90.5%。受目前国家政策限制,公益林经营权和使用权不得放开,国有林权不能抵押、流转,难以进入流通领域,这对于林业产业项目融资、资本流转形成障碍。请国务院考虑可否对黑龙江省执行该政策予以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