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 青史有痕——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史馆建设侧记

22.03.2018  19:02

煌煌龙江,国之长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九四五,龙腾黑土,人民法院,应时而生。忽倏七十载,砥砺正前行......

——黑龙江高院院史馆前言

院史馆前言、后记展示牌 杨博文 摄

走进省法院院史馆,感觉像走进了黑龙江法院历史的长廊,这么珍贵的史料十分难得。省法院的院史馆设计别具匠心,内容详实丰富,科技含量高端前沿,真让人大开眼界,深受教育和鼓舞。”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孙会兵在参观院史馆之后说。

我在法院工作了一辈子,以为法院的历史我了解很多,今天一看才知道,黑龙江法院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院史馆真让我开了眼界,你们把院史馆建起来,真是荫及子孙的大功啊!”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法官参观院史馆后紧紧抓住讲解员的手,感慨万千地说道。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每周都有公众开放日,每周至少要接待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者,每次参观无一例外地都要到院史馆走一遭。每当人们走出院史馆,都会发出一番由衷的赞叹。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训 杨博文 摄

以史为镜,不但可以知兴替,更可以增强广大干警的文化自信。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培植全省法院广大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养料,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遗失,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黑龙江高院党组书记、院长石时态在调研中多次谈到。

一定要建一座属于龙江法院人自己的院史馆。

建一座院史馆需要多长时间?内行人说,按常规速度,一年、两年、三年都是它。有一个单位建了好多年,还只是个雏形。

也许没有人会相信,黑龙江高院院史馆从无到有、从决策到开馆,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而且形式简约,内涵丰富,设计独特,不落窠臼。这样的速度和质量让人惊诧,就像当年美国人不相信大庆的石油工人能打出新中国第一口油井一样。

调兵遣将 举全省法院之力

院史馆建设非比寻常,既关乎硬件工程,又涉及软件配套;既关乎总体设计,又涉及分步实施。

没有场地怎么办?串!人员不足怎么办?调!

很快,场地到位,人员到位。高院宣传相关部门和大兴安岭地区、佳木斯市的部分同志被抽调到一起,一场战役正式打响。

全景展示 杨博文 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黑龙江境内先后设立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绥宁五个高等法院,在市、县政府中设立地方法院、司法科;1948年9月以后改称人民法院。

1949年5月,随着嫩江、合江两省建制撤销,成立新的黑龙江省人民法院和松江省人民法院。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原黑龙江、松江两省人民法院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人民法院。同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法院改为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这样一个久远复杂的历史沿革,浩繁多变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若想尽收史馆,绝非小工程,必须举全省法院之力,建院史馆是大家的事情,必须大家来办。全省法院动起来。16个中级法院、175个基层法院院长牵头落实,走访老同志,查阅档案资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搜集了一大批珍贵的照片、史料和实物。

精心谋划 聚各地史馆精华

如何在不足300平方米的有限空间里,展开黑龙江法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观众既可以从中享受视觉的盛宴,又可以清晰感受龙江法院绵长的历史脉动,这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建设院史馆的工作人员分别参观了中国法院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警察博物馆,上网查资料、阅图片,向兄弟单位学习等办法,采众家之长,融汇大量成功经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设计图。最终,一个囊括六大板块、集声光电于一体的最佳设计方案出炉,筹建小组成员眼前一亮。

高院党组会定期听取院史馆建设情况的汇报,院领导对院史馆建设的设计、工程进度、建设质量等都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干警们要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用千秋伟业和自我担当的精神去挖掘历史,展现历史。

第一篇章 杨博文 摄

2017年7月15日是院史馆开馆的日子。

走进院史馆,就像走进一幅幅历史画卷。自1945年至今,通过《历史回廊红色印记》《峥嵘岁月艰苦创业》《动荡年代跌宕起伏》《开拓进取跨越发展》《全面振兴盛世华章》《改革创新法治愿景》六个板块,全方位展现了黑龙江法院的历史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荣誉展示墙 杨博文 摄

展厅内的六个展板独立成篇,环环相扣,首尾相接。每个展板上都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生动地再现了黑龙江法院的发展脉络。每个展板旁边都有电子大屏幕,循环播放每个展板所涉及的更详实的内容。

展板下面还有电子书,用文字和图片形式介绍展板的内容和黑龙江法院大事记等内容。整个电子书共有600余万字,形成了完整的院史。电子书外形酷似一本大书,只要用手在书的上面一挥,就会传出明快悦耳的翻书声,一页页文字立刻呈现在观众面前。

3D纱幔 杨博文 摄

最为夺人眼目的是院史馆中央圆柱形的电子纱幔,采用最先进的3D投影技术,生动展示出法院的服装演变,色彩炫目,气势非凡。每次放映,都会有真人大小的影像穿着各个时期的服装款款向你走来。这些影像的原型,都来自省法院的青年干警。人们常常惊叹于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可有谁知道,那里曾经是一根无法回避的承重柱,也算是巧夺天工吧。

三维全息投影 杨博文 摄

在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之间,利用三维全息投影技术,把黑龙江法院的历史变迁集中进行播放,图文并茂,色彩斑斓,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全景展示 杨博文 摄

第五和第六板块之间的浮雕墙别具一格,青铜玻璃钢材质肃穆厚重,上面刻满浮雕,展示了长期奉献在寒地黑土的龙江法官爬冰卧雪、披星戴月、风雨兼程,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乡村农户巡回审判场景。镌刻国徽、宪法、长城、法台法椅、法槌等法律元素,彰显龙江法院履行职责、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心,情景生动自然,互相映衬,展现龙江法官公正为民的司法情怀。浮雕的右手边,一口仿青铜的古钟醒目耀眼,预示着不忘初心,警钟长鸣。

沿着六大板块的展示一路走下来,观者仿佛进入黑龙江法院的时空隧道,7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之感,人们不但对这段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叹为观止,更为设计者精巧的设计理念拍手称赞。

多管齐下 与时间争分夺秒

六个板块的电子书加起来有几百万字,每一个板块还要附上相应的图片和说明,工作量大还不是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历史事件仅仅掌握一些线索,很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和资料难以查找,仅靠下级法院上报的材料难以复原历史原貌,若想达到设计要求,还要搜集大量的史料。

卷宗展示柜 杨博文 摄

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多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因此而影响院史馆建设进程。

于是,小组成员开始行动。他们走访离退休老干部,从他们的回忆中发现线索;召开座谈会,集体回忆,互相启发,跟踪线索;遍翻档案室,从老照片里挖掘线索。为防遗漏,他们还派出三个小分队,奔赴全省各地法院,查档案,调卷宗,访高人,寻旧址。

龙江大地到处都留下撒网者的足迹。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到处撒网,就是要捕到大鱼。每当他们从大量的史料中翻出想要的东西,喜悦之情立即涌遍全身,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乌有了。

龙法英模展示墙 杨博文 摄

还有一队人马,奔走在省档案馆、市档案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中级法院档案室等地,一摞摞发黄的报纸、一份份尘封的卷宗他们都不放过,今天翻不完明天接着翻,白天翻完晚上加班整理。他们的举动,深深感染了档案馆的同志。他们说,这么多来查档的,没见到你们这样敬业的!

就这样,一批批珍贵的历史资料被挖了出来。他们先后浏览文字资料2000余万字,从10万张老照片中翻阅、筛选、扫描、分类、注释出可用照片3000余张。后期制作更是半点不敢眨眼睛,每一个细微的瑕疵都会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那段日子里,几乎每个人都吃住在单位,通宵加班已成常态。

黑龙江法院大事记展示墙 杨博文 摄

短短的半年时间,一座浓缩了黑龙江法院70年历史的院史馆向世人开放了,所有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离家两个多月的从大兴安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抽调参与建设的魏世明终于可以和远在千里的家人团聚了。“这个星期天我要埋头睡它两天,恶补一下。”从佳木斯市中级人民法院抽调来的曹大鹏一边说,一边揉着发红的眼睛。

院训与全省法院电子沙盘 杨博文 摄

六个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短的不能再短,对于黑龙江法院70年的历史而言,也不过是一瞬。然而,这个历史片段对于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院史馆的设计者、建设者来说,却是那么值得珍视,那么令人难以忘怀。历史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往昔,也照见了未来。若干年之后,这段岁月也会变成历史,那时我们会自豪地说,那段岁月中有你,也有我。正如院史馆后记中写的那样:岁月无声,青史有痕。以史为镜,知往鉴今。

于斯馆,历史回朔,感先人创业之艰难,百折不挠,筚路蓝缕。于斯馆,征程再启,立吾辈开拓之壮志,披坚执锐。革故鼎新。居三尺法台,慎思明断;怀四野民生,不忘初心。秉忠贞信仰,公正司法;助龙江腾飞,一心为民。华章漫展,书公平正义;法海扬帆,乘改革东风。

往事如烟,风标永存。斯馆斯文,以为承先启后,共筑法魂。

文章出处:人民司法;天平(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