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绿色发展长期红利

18.02.2016  09:09

  编者按

  2月17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题刊发消息《黑龙江:绿色发展长期红利》,报道我省近年来通过全方位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转方式调结构,生态环境越来越优。同时在当日16版刊发报道《黑龙江做足绿色发展大文章》,详细报道了我省在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的同时,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向黑土地要效益,向品牌化要收益,向绿色生态要长期红利的绿色产业发展情况。本报今日对《人民日报》的这两篇报道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我国最大的水库是三峡吗?如果森林涵养的水源也可以作同等计算的话,那么,最大的水库大概数黑龙江了——高达5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1.5个三峡水库的蓄水量。黑龙江森林及湿地生态效益总价值1.8万亿元,居全国之首。在祖国北疆边陲千里荒垣上,构筑了一条巨大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价值远远超过森林资源自身。近年来通过全方位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黑龙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优。

  好生态,要建设。黑龙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全省新植树造林1421.41万亩,新增640.97万亩,累计少采林木2100万立方米,相当于405万亩林地面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实施后,共撤并190多个林业场所,近4万人生态移民搬出大山,新腾出86万公顷森林无人区。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45.7%,全省自然湿地达556万公顷。专家测算,仅大兴安岭地区年生态服务价值就将近1200亿元。

  建设好生态,投入要舍得。2014年初,黑龙江率先开展湿地保护监测和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在国家投入基础上,省本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500万元,两年来已收复湿地12.3万亩,占全国同期收复湿地数的80%。

  对好生态,更要懂得呵护。黑龙江日前审议出台耕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行政法规,将建设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立法规划。各市县级政府运用工程治理、生物防控、秸秆还田等措施,对典型黑土进行优先保护,对质量退化的黑土耕地优先进行综合治理。

  好生态是个聚宝盆。近几年,依托大小兴安岭食用菌、蓝莓、北药、特色养殖,全省每年林下经济实现产值1000亿元。黑龙江的大米、大豆、肉乳等优质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走进大都市,换回真金白银。截至2015年,黑龙江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09万亩,绿色食品产值实现2330亿元。并且,整体性生态优化也成为支撑黑龙江冰雪旅游、夏季休闲养老健康等绿色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2015年前11个月,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4.2%,旅游收入过千亿元。

  风调雨顺才能粮满仓。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粮食安全,成为黑龙江绿色富省、富民的重要经验。据悉,2015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1369亿斤,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者:郑少忠 袁泉)

(责任编辑: 郑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