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舆情漩涡”中的平静谷地
日前,首份中国内地省份形象危机“风险地图”对外发布。广东、北京、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位列“最危机”前十,引发广泛关注。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份内地省份形象危机“风险地图”上,黑龙江省以0.72%的“形象危机度”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26位,排名靠后。
“风险地图”是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的研究成果。该报告按属地原则对各个省份的总体形象危机度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公布了排名。
“风险地图”基于2013年公开报道的2074个典型案例统计制作而成,将内地各省份面临的形象危机总结为公共安全“危”、社会秩序“乱”、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官员素质“差”五大领域,涵盖了24个风险板块共55个风险项。
昨天,记者连线《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课题组,针对“风险地图”如何出炉、官员群体如何改善形象、各地如何应对形象危机、如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社会关注热点进行了采访,详解黑龙江为何成为“舆情漩涡”中的平静谷地。
黑龙江处于“最不危机”板块
从全国来看,黑龙江省以0.72%的“形象危机度”居于全国省市“形象危机度”排名表的第26位,排名居全国偏后位置,属于“最不危机”板块。
一段时期以来,谈到北京就想到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想去海南体验椰风海韵却害怕被“宰”,以及“地陷伤人”“黑恶势力”“恐怖袭击”等各种危机事件令危机属地的省市形象频频受损。如何把这些“形象受损”的情况进行量化对比,正是形象危机“风险地图”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指出,形象危机是现阶段矛盾积聚的爆发点。报告根据2013年公开报道的2074个典型案例,整理出“风险地图”,直指各地形象危机根源,为转型期如何改善社会服务管理问诊把脉。
报告根据2013年2074个典型案例分析称,省份形象危机可分为五大风险领域,分别是:公共安全“危”、社会秩序“乱”、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官员素质“差”。
在课题组的案例库中,各领域的形象危机都可以找到典型代表:中石化青岛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凸显公共安全之“危”;刘汉、刘维等操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恶迹斑斑,显示了社会秩序之“乱”;武汉垃圾焚烧发电厂违规处理废弃物致多人患癌症死亡,暴露出生态环境之“脏”;广州养老院天价床位费凸显了公共服务之“难”;各类官员贪腐、性丑闻暴露出官员素质之“差”。
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说:“风险社会在当前转型期的严峻态势,既是形象危机激增的外在触媒,也是形象危机的内在根源。我们按属地原则对各个省份的总体形象危机度进行了统计研究排名。”
广东、北京、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位列全国各省份形象危机度第一到第十的位置。而黑龙江、青海、宁夏等省份在这份榜单上排名比较靠后。
唐钧认为,该“风险地图”明确指出了转型期社会风险的显性要素,目的就是希望引起各地对社会治理困境的关注,通过风险管理的预防纠错和科学处置,真正形成长治久安和人民满意的社会治理。
粤京豫为何位列前三位
报告中,广东、北京、河南的总体形象危机度位列榜单前三位。课题组解释称,这主要有负面新闻曝光多,社会服务管理任务重、难度大等原因。
第一,负面新闻曝光多,且属地负有社会责任。形象危机来源于内部问题,经外部传播,成为公众的负面评价和社会态度。广东、北京等社会管理难度大,再加上广东、北京等地区媒体高度发达与活跃,导致其形象危机事件的负面新闻与报道多。
第二,社会服务管理任务重、难度大,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效亟待提升。作为人口大省的广东、河南和人口大市的北京,人口流动的数量庞大,客观社会服务管理的难度更大,面临的形象危机风险项也更为繁杂,风险程度也相应提升。
第三,社会治理改革成效欠佳,亟待精细化、人性化。
不过,尽管这三地“形象危机度”位列靠前,但就其形象危机的等级而言,三地的“形象危机度”分别为8.44%、4.73%、3.91%,均为“形象危机度”的低危等级,处于可控范围。
此外,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的总体形象危机度分列全国各省份第四至第十位。
课题组指出,这项排名的结果肯定会让部分省份感觉不舒服,但这个排名其实是“敲响了警钟”,让各地全面排查自身存在的风险,有的放矢进行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详解黑龙江的“五项指标”
危 在公共形象危机风险领域“危”的全国省市排名中,黑龙江省“形象危机度”为0.82%,与重庆、内蒙古并列第22位。
乱 在公共形象危机风险领域“乱”的全国省市排名中,黑龙江省“形象危机度”为0.48%,与青海、重庆、内蒙古并列第23位。
脏 在公共形象危机风险领域“脏”的全国省市排名中,黑龙江省“形象危机度”为2.09%,与广西、湖南并列第13位。
难 在公共形象危机风险领域“难”的全国省市排名中,黑龙江省“形象危机度”为0.47%,与吉林、天津、新疆、贵州、山西并列第23位。
差 在公共形象危机风险领域“差”的全国省市排名中,黑龙江省“形象危机度”为0.92%,与新疆并列第25位。
“风险地图”揭示了什么
据课题组介绍,在2013年末2014年初进行的各地形象的公众意见调查中,“当地公共安全差,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为公众“最不能容忍”,其次是社会秩序“乱”和生态环境“脏”,再次是公共服务“难”与官员素质“差”。
这次调查还揭示了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群众对当地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点。
比如,40-49岁的中年人群和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均认为最不能容忍的省份形象因素为“当地环境被破坏,空气、水污染严重,影响百姓健康。”
此外,公众最厌恶的省份形象问题还包括:治安秩序乱,街面混乱;当地官员素质差,缺乏公信力和执行力;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服务需求未被满足;居民素质差,言行不堪和违法乱纪严重;企业经营混乱,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
“‘风险地图’既是总结,也是预警。”课题组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繁杂的形象危机风险项,省份要改善形象,强化属地管理是关键。属地政府应根据本省形象危机主要涉及的领域重点开展形象危机的风险防治工作。”
省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这张“风险地图”在宣传管理部门看来“非常实用”。“在信息流通越来越快捷的当下,应对形象危机,须主动接触媒体,让公众了解真相。‘风险地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指南,可针对风险高发项,一一进行排查,找出形象危机事件的原因,进行整改。”
黑龙江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姜德锋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绝大部分形象危机事件都会成为网络事件,在网民中迅速发酵传播,所以形象危机管理研究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现代社会信息更加扁平的,省份形象的评价中公众的意见越来越重要。”唐钧说,“各地政府部门以往重视上级评价多,但现在要更加注重外部评价,特别是媒体等监督力量和社会公众的评价,从以往的形象危机案例入手,排查症结,重点改、善解冤、全面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黑龙江应如何应对形象危机
课题组指出,黑龙江省形象危机的应对,在遵循“重点改”、“全面防”与“善解冤”的原则下,应根据本省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重点改” 重点整改“形象死亡”。黑龙江省“形象死亡”危机主要集中在官员素质“差”、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和社会秩序“乱”领域,黑龙江省需要加强这四个重点领域中形象危机的防范。
“全面防” 全面防范五大领域形象危机。鉴于在五大领域中“形象危机度”排名情况,黑龙江省需要在五大领域全方位加强形象危机监控与改进,积极履行职能,完善社会责任。
“善解冤” 积极应对“形象蒙冤”,改善社会态度。黑龙江省“形象蒙冤”危机暂无,但同样需要加强“形象蒙冤”的防范工作。一方面,“形象蒙冤”主体要善于借助媒体力量,及时、有效澄清省、市形象“冤情”;另一方面,“形象蒙冤”高危行业需要建立风险预防长效机制,积极防范省市形象“被抹黑”。
课题组指出,在黑龙江省居民对省、市形象的自评情况中,黑龙江省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排名处于中等靠前位置。因此,黑龙江省在省、市形象危机应对中要重视社会态度,努力提高本省居民的认可度。同时努力提高公民素养,减小形象偏差度。
“形象危机” 是如何量化的?
形象危机是由客观导致、主观感受并结合社会环境而综合产生的危机。
“形象危机”来源
1.人员死伤和经济损失为主的危机。
2.社会负面影响和社会恐慌的危机。
3.信任危机。
“风险地图”
形象危机的“风险地图”是指对全国省、市的形象危机风险领域及风险要素的规律进行的归纳与汇总。
形象危机表现
“形象死亡”
指形象主体由于不当言行导致形象受到致命性影响或打击,是相关部门最应该防治和避免的。
“形象受损”
是形象危机研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指形象主体由于一些不当行为导致的不良影响。
“形象蒙冤”
是指形象主体由于“被冒名”、“被诬陷”或诬蔑、被媒体误传或误报等方式致其产生形象危机,但其本身并没有做出任何影响其形象的行为。
形象危机应对
是指形象危机影响的主体采取积极行动,消除形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形象危机度”
是指某省的社会责任事故在全国典型案例中所占比重。该指标展现了形象危机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