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放心酸菜大有可为

22.12.2014  10:12

  记者 刘剑

  酸菜始终是东北人餐桌上一道备受青睐的美食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喜欢吃酸菜但更注重其食品安全,市民也一直关注着放心酸菜的生产和发展。记者曾在2011年采访了哈尔滨一家正规酸菜生产厂家,了解到他们发展的艰辛和困扰。3年过去了,这些困扰还在吗?带着诸多问题,记者再次探访了冰城“放心酸菜”。

  现状

  本土企业“原地踏步”产量不升反降

  位于哈尔滨市朝阳镇平安村,还是当年那个哈尔滨绿园蔬菜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退休于省蔬菜公司的孟凡忠依然是这里的负责人,算起来,今年是老孟从事酸菜生产行业的第12个年头。

  面对记者的再次采访,老孟显得百感交集,他说自己有高兴,也有不好意思。高兴是因为这么多年始终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帮助,让他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倍感温暖。而不好意思是因为,几年过去,厂子不但生产规模没有扩大,产量和销量还在“原地踏步”。据老孟介绍,原来生产的普通酸菜已经较前几年降低了一大半,其固定销路就是“哈达”一类的较大型批发市场,市场卖不动,他们就得少生产。幸好他们的特色菜——桔红酸菜产量和销量基本稳定,支撑着厂子。老孟评价,现在干这行效益低、风险高。“拼搏12年,也没盼来这个行业的蒸蒸日上。”老孟抱怨着。

  据食品安全审查部门提供的数据,2011年哈市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酸菜生产企业约有20多家,大多都在各县,而且规模都较小。3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变为35家,从事酸菜生产的依然多以小作坊为主。酸菜生产企业发展现状可见一斑。

  原因

   “黑作坊”“外来客”夹击环保成为掣肘

  人们喜爱吃,市场有需求,为什么本地的酸菜企业发展缓慢且壮大不起来?老孟说,制作酸菜三成是污水,遇到空气就会产生非常难闻的气味。前几年,很多“偏远”的酸菜生产企业将污水随意排放。也有企业雇一台挖掘机在空旷的废弃地挖个大坑,将污水就地掩埋。近几年,社会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酸菜生产企业的污水处理要求更加严格。据专业人士介绍,酸菜企业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盐分,如果盐的含量不超过1.5%,就基本不会影响土壤质量,进而不会影响作物生长。如果盐的含量达到5%,土壤上的种植物就很难生长。

  老孟说,只有少数几家酸菜企业靠近市区的排污过滤网,而其他酸菜企业则陷入两难境地。运输污水或进行污水处理是一大笔投入,这让原本就“发育不良”的酸菜企业雪上加霜。

  酸菜企业始终无法壮大,除了生产污水处理困难外,老孟说,销售低价酸菜的黑加工点和省外商家的低价竞争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记者在一些居民区附近的菜场或农贸市场了解到,一些装在蓝色塑料桶里的散装酸菜并没有产地、日期,但仿佛也不愁卖。一商贩告诉记者,散装酸菜也有零星的顾客上门,但“大客户”还是周边的饭店,饭店基本不问酸菜出处只关心价格。而一家饭店的购买量是个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特别是杀猪菜为主的饭店。只看价格,不看卫生条件和品质,让老孟这样的正规厂家有苦说不出。老孟告诉记者:“他们就像是行业的毒瘤,任其发展甚至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崩溃。这两年监管部门确实监管力度大了很多,我发现附近的黑作坊一年比一年少了。这对我们确实是好消息。”

  近几年,外来酸菜也对我省本土酸菜企业形成威胁。记者走访一些超市看到,酸菜的品牌比较丰富,外地的一般都有五六种,本地的偏少一些。从价格看,同等分量的一袋酸菜,本地要6元左右,而外地的大多三四元,价格明显占优。低廉的价格也抢占了销量的先机。老孟告诉记者:“外地酸菜大多来自辽宁,主要面对的就是我省和吉林市场。他们策略都是保本经销,价格战中咱们本地企业并不占优。”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哈市的酸菜市场是本地品牌与沈阳品牌各占半壁江山。全省的情况是,龙江地产品牌占三成,其余都是来自辽宁的品牌。

  前景

  地域特色产业不能丢重在制度给力

   3年前,由于国家和省内都没有酸菜生产的统一标准认定,实行的都是企业标准。即企业根据本厂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标准,后向卫生部门备案且通过审核。而今这一问题依然困扰着酸菜企业,老孟说:“企业生产不能总各自按照五花八门的标准执行。国家关于腌渍品的生产是有国家标准的,酸菜为何不能也依据这个标准?”

  对老孟的疑惑,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审查部门一位工作人员作出解释,哈市酸菜生产企业目前仍没有统一生产标准,还在执行经过卫生部门审核的“企标”。为了弥补无“国标”的现状,主管部门只能在监管工作上下功夫。他们根据企业规模、生产环境等情况,每年对其巡查、抽检。主要检查白菜从进厂到酸菜出厂的生产过程,是否满足当时企业获证时的生产状态。如果违规,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罚。目前,哈市有35家正规的酸菜生产企业。从去年12月1日开始,质监部门将哈市酸菜等蔬菜制品小作坊纳入小作坊核准发证范围。生产酸菜的小作坊可到当地相关部门申请获证。同时监管部门也对这些小作坊加大了监管力度。

  工作人员称,之所以酸菜生产不能按照腌渍品生产的国家标准执行是因为酸菜属于清水渍菜,而并非盐水渍菜,制作酸菜盐的用途是防腐而不是入味。盐水渍菜、盐渍菜、糖醋渍菜、酱渍菜等可以按照腌渍品生产的国家标准,而酸菜不符合这一特点,因此无法共用一种标准。

  有专业人士分析,酸菜企业之所以多年迟迟得不到壮大和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标准。既然是一个食品生产行业,即使有特殊性、地域性,也应该有一个相对权威的生产标准,方便部门监管,利于企业发展。并且单从腌渍工艺上看,哈埠酸菜已具备了产业化技术前提,哈市酸菜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黑作坊作祟、生产排污条件的受限、销售规模的不够,让大多企业难以形成实力,扩大规模。总之,酸菜企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制度的给力,监管的保护,要避免荒废了地域性的这一特色产业。采访的最后,面露疲态的老孟还是充满希望:“现在我们夏种菜,冬窖储,加上生产酸菜,特色的红心酸菜在杭州也打开了一些销路,多管齐下,就是想再坚持几年,盼望咱们省酸菜行业的春天能快点到来。”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