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时评)“龙江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01.04.2016  14:38

  常春晖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工匠精神”不仅让人热议,更是引人冷思考。怎样培育我们的“工匠精神”?

  如果把另一条新闻与“工匠精神”一起考量,那么龙江人更觉一层紧迫:近日我省基金总规模为101亿元的工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该基金对接《中国制造2025》,将通过市场化方式重点投向绿色食品、生物制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新型农机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矿产经济、林产品加工等领域以及上下游相关产业。

  有了资金,有了项目,我们还要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方能制造出质量一流的产品,才能擦亮“龙江制造”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我省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底气。

  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都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工艺等,这些响亮品牌背后,是一代代对产品质量精雕细磨的匠人们的执着付出,与其说这种行为是为产品品质的负责,不如说这是职业精神的忠实代言。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说:“生产者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商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言外之意是,唯有像对待孩子一样检视产品的瑕疵和不足,才可能铸就一次次完美,要知道,看似浪费成本的反复打磨,实则是向市场和效益靠拢的最佳捷径。

  与之相比,中国很多产品达不到“99.99%的成色”,因而出现了国人“海淘”体温计、保温饭盒、指甲刀的情形。中国为什么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是因为虽然中国模具生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日、法、意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许多。向制造强国迈进,我们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胡适曾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的寓言,讽刺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几十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还在我们身边转悠。消极对付、庸庸常常混日子的人在各行各业都大有人在,与“精益求精”的做事标准相去甚远。在当今转型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完善机制,让“差不多先生”走开,让“较真先生”吃得开、留得住、大展身手。

  我省工业基础雄厚,具备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哈飞、三大动力、大庆油田,离开了技艺纯熟的技术工人的支撑,哪一个企业会获得今天的辉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工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从“制造大省”变为“制造强省”,尚需一批匠人匠心,筑梦圆梦。

  少一些“差不多就行”,多一些“质量必须过硬”;少一些“大家都一样”,多一些“再想一想办法”。身在岗位,真正扑下身子,去研究、推敲、琢磨,力求在技艺上高人一筹,在品质上捷足先登,让工匠精神得到时代传承,让“龙江制造”水平不断提升,这与“101亿元的工业投资基金”同等重要。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