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现代农业大步迈向“绿富美”
金秋、碧水、蓝天、白云,金黄色的稻田里,联合收割机和运粮车来回不停穿梭……
这样的场景,让黑龙江人自豪。
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原料总量、销售收入均位居全国第一;农机化程度和大型农机保有量全省农机作业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5.05%,位居全国第一……
这样的桂冠,让黑龙江人骄傲。
一幅生态化种植、科技化改造、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答卷,奠定了我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省的战略地位,成就了“全国农业看龙江”的美名,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以绿生金
深入推进农业“三减”
如今,绿色、有机的发展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一些有效的“绿色”技术也被广泛采用。
减肥、减药、减除草剂,我省把开展农业“三减”行动摆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实施农业“三减”的技术路径。每个县(市、区)农业“三减”试验示范面积都稳定在10万亩以上,每个乡镇都建立了试验田、示范点。推动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开展有机肥、生物肥替代化肥试点;改苗前封闭灭草、苗后茎叶除草两次作业为苗后茎叶一次精准除草,减少除草剂施用次数;更新购置新型标准化药械,更换标准化喷头体,提高除草剂利用效率;采取物理方法和生物农药开展病虫害防治,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推广“稻鸭共作、稻蟹共作、稻鱼共作”等一批绿色有机种植模式。
创新经营
在“卖得好”上下功夫
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稻、大豆、杂粮等网络众筹活动,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加黑龙江绿色食品(北京)年货大集、2016黑龙江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等大型展会,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进一步深化产销合作,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截至9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30个,同比增加50户,带动基地能力进一步增强。386户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了稳固的利益关系,全年农户可从龙头企业方面获得保底,分红收益近150亿元。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4430家,经营收入达2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创业人数达到95.8万人,同比增长35.9%;农民创业纯收入达204.7亿元,同比增长38%。农民创业大军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脱贫攻坚、增收致富,推动全省经济全面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减七增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草蓿果蔬”,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省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确定了种植结构调整方向,种植结构呈现“一减七增”,即玉米面积调减,水稻、大豆、小麦、杂粮杂豆、薯类、经济作物、饲料饲草面积增加。
我省积极推广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等种植模式,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发挥我省绿色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培育绿色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我省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坚持适区适种,分类指导,优化布局,努力打造松嫩平原优质玉米、三江平原和江河谷底优质水稻及北部优质麦豆薯生产带,稳步提高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科技驱动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今年以来,我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启动了建设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杂粮、农机装备6个科技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体系,在育种、栽培等农产品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转化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栽培、循环农业及秸秆综合利用等八项重大农业新技术248个、示范面积3500万亩;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3个,辐射带动面积5816万亩、农民419万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670人,烘干塔操作手310人,基层农技人员5550人。
同时以农业良种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推动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落实国家级、省级新品种展示示范点28个、四大作物品种试验点121个,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96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我省高寒、高纬度地区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