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秸秆如何“燃”出新经济增长点

25.12.2015  09:46

  连日雾霾,让罪因之一“秸秆焚烧”屡受诟病。

  解决农作物秸秆问题,关键在于将秸秆综合开发利用。为此,我省各地都在进行多方尝试,将秸秆这一分散型农业资源结合技术、管理、合作等模式,提高其利用率。

  为了破题“秸秆焚烧”,把“一把火”变成“一把钱”,记者日前走访了哈尔滨、绥化、黑河、齐齐哈尔等地的多个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实地了解秸秆在作为工业原料、饲料、肥料和燃料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情况,以期为各地提供借鉴。

  A.秸秆+灵活商业合作=饲料化利用

  秸秆作为牛饲料并不出奇,但养牛厂的秸秆饲料不用花钱购买你听说过吗?日前,宾西安格斯肉牛养殖有限公司里的牛儿们就吃上了这样的“霸王餐”。

  该养殖场里所有的秸秆都是从永和乡农民的玉米地里打捆后运回公司的,农民从中没得到一分钱的好处,但奇怪的是没有人反对这样的“豪夺”。

  原来,永和乡党委、政府结合自身情况:一手是8万亩的玉米地,一手是有秸秆饲料需求的大型牛养殖企业,牵头协调企业与农户,由公司负责用打包设备进行秸秆打捆,运回公司用作肉牛饲料。秸秆打包后的地块,由合作社组织用大型农机为农民免费进行秋或春整地,现已完成作业面积1500余亩玉米地,在有效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同时满足了企业需求,更为农民的生产提供了便利,真正解决了该乡的秸秆综合利用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并不是每个乡镇都能像永和乡一样可以依托其县域内拥有大型畜牧企业的优势,但永和乡政府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构建农民和企业间互利双赢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关人士说,我省秸秆饲料化未能形成产业化格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秸秆收集贮运体系的建立。只有让秸秆在收、贮、运、加各个环节顺畅运行,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保障企业利益。

  针对此种情况,我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的迟德龙等专家呼吁,尽快在市、县、乡、镇各级建立玉米秸秆收集网络,培育秸秆经纪人,将秸秆收集和处理加工厂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加大补贴力度,引导农民将秸秆送到收集网点,让秸秆综合利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B.秸秆+新技术=原料化利用

  如果你留意过超市里生活用纸的货架,有别于一般生活用纸的颜色,一款淡淡麦黄色的产品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款“不漂白的本色纸”名为“泉林本色纸”,是以玉米、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采取新型造纸工艺制作的本色生活用纸。

  记者在今年8月初参观了位于佳木斯的黑龙江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一期项目配套20万吨浆、纸、水处理设施,研发的“秸秆清洁制浆及其废液肥料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公司构建并不断完善了秸秆生产本色浆及本色浆制品,制造黄腐酸肥料、废气氨法脱硫后副产品作为制浆化工原料,制浆中段水综合治理后用于农业灌溉和回用于生产等四条主要的循环经济生产链,从而破解了制约造纸企业发展的纤维原料、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三大技术瓶颈,同时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据了解,一期项目预计年处理秸秆60万吨。

  这60万吨的秸秆从何而来呢?记者在采访位于五常市的哈尔滨华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中了解到,他们今年已与“泉林”签署了15万吨的秸秆收购协议。华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公司上门收取秸秆、农民自己送到存储中心等多种方式回收秸秆。“我们为了合理利用企业资金,一是向农民提供‘3吨秸秆换1吨生物质颗粒原料’的交换方式,提高农民运送秸秆的积极性;二是向农民分发代金券,农民凭代金券可常年在我公司换取肥料和生物用纸,打造一个循环的模式。”该负责人介绍说。

  相对于传统的木浆造纸,秸秆造纸的优势有哪些呢?相关人士介绍,一是秸秆内含木素含量少,在加工造纸过程中更方便蒸煮,可选择温和的化学制浆过程从而降低成本;二是半纤维素含量高,虽然成纸强度差但在纸页的匀度、紧度和平滑度都较木浆纸的指标更高。

  以“泉林”为代表的秸秆造纸企业的成功秘诀,除了造纸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与妥善处理秸秆收集、处理及储运的模式有关,通过网状的收购渠道,将农作物秸秆在现场收集、粗加工后运输到秸秆造纸工厂,节约了大量的劳动成本。

  C.秸秆+生物科技=能源化利用

  野外直接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显而易见,但秸秆经过生物科技处理后以生物天然气的形式能带来多大的益处,恐怕大家还不够了解。

  记者从齐齐哈尔市环保局了解到,飞鹤乳业拟与元易公司在齐市6个县建设生物质燃气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利用秸秆28万吨通过生物质(即畜禽粪便)每日生产天然气3万立方米,每年总计可节约煤10.4万吨,相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万吨,二氧化硫884吨,氮氧化物770吨。6个县的燃气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利用秸秆量近200万吨。

  秸秆除了能“变身”为天然气,还可经过技术处理后形成秸秆压块,直接作为燃料使用,以生物质能源替代燃煤,避免因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解决因直接焚烧秸秆导致的烟雾弥漫污染现象。

  记者在拜泉县盛焱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看到了变废为宝的秸秆压块“本尊”,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双头生物质压块机,将秸秆进行加工处理成长方体小块,可用作燃料,热值在3700—4500大卡/千克,1吨秸秆压块可以抵上0.7吨以上的燃煤,与燃煤相比,秸秆压块在燃烧时可以直接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减少灰尘的产生;也可用作饲料,由于压缩过程中的机械挤压、高温等,使秸秆的物理、化学特性发生改变,因此秸秆压块作为饲料,与未经加工的秸秆相比营养成分有所增加。

  秸秆压块作为可再生的清洁型能源,可以说市场需求度高,前景无量,但为何该公司的副经理曹宝军仍不时流露出愁容呢?

  记者一问才知,秸秆压块的成本“”不下来,与煤炭相比没有市场竞争力,这是曹宝军的一块心头病。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热值在6000大卡左右的煤炭价格是800元/吨,呈下降趋势。秸秆压块的热值平均在4000大卡左右,但成本已经超过600元/吨。我们为了开拓市场,将出厂价位定在450—550元/吨,基本上是‘干吆喝’。

  秸秆压块的高生产成本究竟分布在哪些环节呢?曹宝军总结到:一是向农民收购秸秆的成本较大,该公司采取在乡屯设立分厂的形式接收农民主动运送秸秆,根据秸秆的湿度不同,每吨回收价格在200—400元左右;二是设备投入量大,目前该公司的200套打包机只能处理成杆的秸秆,但由于现代农业机械发展更新换代很快,现在大部分秸秆都是经过粉碎处理的,公司需要大批量更新设备,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一个农民开一台拖拉机能拉1吨到1吨半秸秆,还要花100元雇人帮忙,再加上油费……农户到我们这儿送一车秸秆,至少要花费300元成本,这样算下来收益并不高,所以现在大家的积极性不太高。”曹宝军说。

  秸秆作为一种农业资源,地域极其分散,运输半径有一定限制,这些因素使得秸秆成型燃料无法与石化燃料竞争,同时企业的市场半径也不可能无限扩大,这是新型工业化利用秸秆的制约因素之一。如何打破秸秆作为农业资源的瓶颈,是盛焱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亟需解决的最大问题,也是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没有形成成熟产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D.秸秆+现代农业管理=肥料化利用

  10月末的龙镇农场已完成秋收工作,皑皑白雪的下面是经过玉米灭茬、深翻、耙地后的田地,记者看到泥土、白雪之间混有大量秸秆碎片,埋入地下的秸秆碎片经过一个冬天的腐败发酵可大大提高土地肥力,一片良田指日可待。

  为何龙镇农场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工作能如此顺利呢?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这与农场下发的奖励办法不无关系,“凡采取秸秆还田措施的承包户,农场每亩补贴4元,不进行还田的承包户,每亩加收4元。”龙镇农场农机科副科长林小龙向记者介绍说。此奖励办法一出受到了广大承包户的欢迎,几乎家家都主动改变原茬整地方式,改用秸秆深翻还田的整地办法,“真正做到了农户不需要烧,也不舍得烧。”林小龙喜悦地说。

  龙镇农场利用其集约化管理的天然优势,在今年年初共投资249万元购置高桩犁和灭茬机各63台,在玉米收获的同时进行灭茬、深翻、耙地一条龙作业,除留用饲料外,秸秆全部粉碎进行深翻还田。龙镇农场的玉米纯作业面积约14万亩地,一台灭茬机可负责4500亩地的作业量。得益于高效率现代农机设备的投放和龙镇农场各部门有序地组织生产,所有地块在入冬前已全部实施了秸秆还田。

  无独有偶,河南乡仁发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也瞅准了秸秆深翻还田变废为宝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在田间玉米灭茬机“轰隆轰隆”耕作的背景音里,河南乡副乡长车春兴向记者介绍了农机合作社在秸秆深翻还田和打包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河南乡有70%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仁发’受国家政策扶持拥有价值近2000万元的现代农机设备。河南乡全乡玉米种植面积12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秸秆还田深翻7万亩,这是现代化农业管理方式和资源整合的优势体现。

  记者了解到,玉米灭茬、深翻的费用大概在120元/亩,对于普通农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对于有资源整合优势的合作社和垦区而言,在农机购买和使用上具有可操作性。鉴于秸秆深翻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推广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势在必行,如何科学地调配大型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这一课题已摆在面前。我省多地的垦区和大型农机合作社已通过秸秆深翻后还田这一环节降低粮食种植成本,向构建粮食种植、收购、存储、出售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又迈进了一大步。

  来自省财政厅农业处的黄玉凡专家建议,由于北方气温低加之玉米秸秆产量较高,部分地区在秸秆还田后腐化较慢,在春耕时容易出现漏风、跑墒的情况,影响出苗。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建设秸秆有机肥料生产厂,例如在乡镇建立小型秸秆堆沤发酵厂生产堆肥,不仅将剩余秸秆有效收集利用,还可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民的切实利益。

  他山之石

  在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多种途经,除传统的将秸秆粉碎还田作有机肥料外,还走出了秸秆饲料、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秸秆建材等新路子,大大提高了秸秆的价值和利用率,值得借鉴。

  如北美以耕种玉米、小麦为主,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在加拿大的农业区,玉米成熟时,人们就用玉米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把玉米秆切碎,切碎的玉米秆作为肥料返到田里。在美国,每年能收集大约4500万吨秸秆,被用作饲料或者用来盖房,将整捆的秸秆高强度挤压后填充新房的墙壁。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再生能源事业,把秸秆作为新兴的替代燃料特别是生物燃料,从中提取乙醇进行开发利用,使秸秆综合回收利用有了新发展。当然,这些活动也得到了政府补贴等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在欧洲,则开创了秸秆发电的新途径。丹麦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秆发电的国家,农民将秸秆卖给电厂发电,满足上万户居民的用电和供热需求,电厂降低了原料成本,居民获得了实惠的电价,而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无偿地还给农民作了肥料,从而形成了一个工业与农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圈。

  在日本,人们主要是把秸秆翻入土层中还田用作肥料,也把秸秆用作粗饲料喂养家畜。此外,对部分难以处理的秸秆,则通过专门组织,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就地焚烧。现在,日本也在积极挖掘秸秆的燃料转化潜力,已研制出从秸秆所含纤维素中提取酒精燃料的技术,向着秸秆的科学化、实用化迈出了新步伐。

  记者手记

  记者在多日的走访过程中,见到了一些为秸秆收购难而犯愁的企业家,也看到了许多对秸秆综合利用信心满满的实践者。从技术角度而言,秸秆的综合利用看似出路有限,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好做大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方法多种多样。

  截至2013年底,我省有生物质发电场18处,秸秆固体燃料厂50余家,秸秆气化站50余处,大多面临着布局分散、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的局面。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脱节现象严重,一方面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渐分离导致秸秆在农区过剩。另一方面秸秆的收购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秸秆集约化工业利用模式没有成型。

  面对我省农业分散生产、小农经营的特点,东北农业大学的翟继辉、周慧秋等专家支招,可在机制创新上做文章,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各级人民政府监管的处理体系,尽快构建秸秆回收物流体系,发展种、收、储、加全程机械化。

  绝大多数秸秆综合利用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突破秸秆运输半径的限制,降低秸秆收购成本是在工业化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没有开发出更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之前,大多数企业更多地将希望寄托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我省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如何“”出新经济增长点,大家都在路上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