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酿酒高粱”行情渐起
11月的黑龙江,初冬凉意浓浓,成片的玉米、水稻已经收获完毕,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黑土地上片片紫红的高粱,它们顶着高高的像棒槌、像火把一样的果实,高调地向人们展示着它们成熟的姿态。在海伦、北安、嫩江……随处可见的高粱地,让记者眼前一亮。
记者马云霄
高粱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籍证明,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如《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商品高粱退出了国家统购统销,进入了市场自由流通,使高粱生产受到了巨大冲击,黑龙江高粱种植面积从最高时期的将近1000多万亩锐减到目前的100多万亩,徘徊期的高粱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近年来,随着我省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一种专用品种——酿酒高粱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南方酒业名企的追捧,今年种植面积在黑龙江悄然升温。据说台湾金门酒业也在寻找合作伙伴,试图在黑龙江建立高粱种植基地,不仅如此,南方酒业名企都有发展自己的原料粮基地——高粱基地的愿望。同时,很多南方酒厂受制于当地耕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纷纷将高粱种植基地北移。
可以预见,东北酿酒高粱正在开启行情。
酿酒高粱红火指日可待
“种植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高粱播种面积,有了稳定的原料供应,才能保证产业发展的需要。”焦少杰说:“我国是白酒生产大国,原料供应十分关键。由于高粱的用途比较单一,消费市场相对集中,一些长年比较稳定需求高粱的厂商着手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一方面保证货源,另一方面可降低成本。经验告诉我们,商品高粱的价格很不稳定,年度间变化很大。农民种植高粱就会总是考虑价格问题,不到卖出粮食,心总是放不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路子,同时与酿酒企业联合起来,为企业建立专用的原料生产基地,订单生产,既解决了农民的顾虑,又为企业提供了优质、专用原料,实现了双赢。”
在嫩江县,宏粮种业公司就扛起了高粱种植产业的大旗,他们以“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模式,2016年将带领专业合作社农民种植高粱15万亩。
嫩江宏粮种业公司拥有“龙杂17”品种的销售权,他们自己拥有高粱种植合作社,今年种了2100亩高粱,他们还联合专业合作社一起发展高粱种植,为合作社农户提供种子,进行栽培指导,今年全县种植酿酒高粱面积5万多亩,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10吨。他们还与农户签订订单,以每斤0.8元保底收购高粱,10天来已经回收农民高粱5000吨。他们通过网上销售给南方的酒厂,四川五粮液集团成为他们的最主要客户。宏粮种业公司王海石介绍,在嫩江,种植高粱都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公司统一向农户提供良种,在生产过程中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加强监管,在收储环节统一按企业标准收储。“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模式,让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且酿酒企业使用酿酒专用高粱生产白酒,不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出酒率也会提高,东北的高粱很受酒厂欢迎。
黑龙江的高粱为中国白酒做出了多少贡献,恐怕没有人做过详细统计。北方的高粱价格便宜,绿色无污染,所以每年都大量发往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业基础,使得我省具有发展高粱产业的区域优势。可以把黑龙江省种植业区划中,将松嫩平原中南部、西部和北部作为发展高粱的优势区。随着土地连片种植、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机械化栽培方式已成为高粱种植的必然趋势。优良的品种,加上一系列的高粱栽培农艺技术措施通过机械方式加以完成,许多技术环节集合组装的一项成套技术,这些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高粱种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我省西北部县市以及垦区都在跃跃欲试,向酿酒高粱产业发力。
酒业名企北上抢购“东北高粱”
高粱种植在我国主要白酒产区尤其是西南的四川、贵州两省的名酒聚集产区,具有重要的农作物经济战略地位。然而,由于地理、气候及历史等原因,“白酒金三角”区域内一些地区的高粱种植情况不尽如人意。据有关媒体报道,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才洪曾就“四川白酒不断做大做强,酿酒高粱种植面积却在不断缩小,川酒生产企业不得不大量购买北方高粱”的现象表示过担忧。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酒业名企正纷纷北上,看中东北高粱极具酿酒的品质。在嫩江县,宏谷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高粱正一粒粒装进五粮液集团的高粱专用袋,一车皮一车皮地发往四川宜宾。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拿着样品去厂家,厂家鉴定说我们这个品种是最适宜的酿酒品种,一等粮,今年种了2100亩龙杂17高粱,明年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点击百度,大量收购东北酿酒高粱的信息跳在眼前,东北酿酒高粱行情渐起。
链接习马会上的礼品金门高粱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的晚宴,马英九办公室在晚宴上准备2瓶由高华柱珍藏的1990年份金门高粱酒,以及8坛马祖老酒。马英九办公室发言人陈以信说,这2瓶高粱酒具特殊意义,是“和平之酒”。
国产高粱酿酒完胜进口
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粮食生产遇到进口粮食冲击在所难免。应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迷的冲击,国产高粱能扛得住吗?
据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掌握的数据,印度、苏丹、尼日利亚、美国和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高粱种植面积前5位的国家,中国排名第14位。播种面积前5位的国家累计约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55%。从贸易上看,阿根廷、美国和澳大利亚高粱出口量仍居世界前3位,墨西哥、日本、智利是高粱的主要进口国家。“由于我国高粱在用途上主要是酿酒,国外生产的高粱单宁含量低,不适宜造酒,这种用途上的特殊性,使国外高粱很难进入中国酿酒原料市场。”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育种所副所长焦少杰介绍,进口高粱主要是饲料高粱,酿酒不适合,对于酿酒行业来说,专用高粱具有不可替代性。酿酒用的高粱要求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适中、单宁适量、脂肪和果胶质含量少。尤其是单宁,进口的饲料用高粱含量一般在0.1%以下,我们的酿酒高粱一般要达到1.5%,是进口的十几到二十倍。高粱酒好喝,主要是因为单宁在酿酒中起的作用。
作为我省高粱育种专家,焦少杰直言不讳,“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已经选育出了适合机械化种植的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龙杂17’。这是目前全国登记推广的最早熟的杂交高粱品种,性状上适合机械化栽培,内在品质适于酿酒。今年在全省第一年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为我省第四积温带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思路。从今年比较看,种植高粱比玉米亩投入减少2000多元,生产过程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在遭遇阶段性干旱的条件下,最好产量近10吨/公顷,而且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较低,基本不用烘干,收购价格比玉米每斤高出0.2元,种植高粱的比较效益可观。因此,加强酿酒用高粱品种示范和推广,在为白酒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的同时,可以让农民增收。”
大农机助推寒地高粱红
焦少杰介绍,我国南方酒业名企众多,有着发展高粱种植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高粱种植面积与实际需求很不相称。因为当地土地资源有限,耕地不平坦,很少连片,种高粱实现不了机械化种植,成本比较高,农民都不愿种。单从山西的土壤和气候角度来说,非常适合高粱生长,可现实是种植高粱的面积逐年下降。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新的转型期,农民对机械化栽培高粱的渴求与日俱增。
据介绍,过去选育的品种基本不适宜机械化栽培,严重限制了高粱产业的发展。在高粱的种植、管理、收获脱粒等环节上几乎全是利用传统农具或手工作业,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今天,农村留守劳动力不足以支持人工间苗、人工收获的高粱生产方式,如果不能实现高粱耕种收的机械化,将极大地限制高粱产业的发展。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邹剑秋在黑龙江看到了希望,她说:“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高粱走出产业之困的关键。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龙杂17’这个品种,集早熟、矮秆、耐密、高产、质优、多抗并适于机械化种植于一身,是我国高纬度高寒地区高粱产业标志性、革命性的进步。”
海伦市田生家庭农场主田生,有100公顷地,其中60公顷种上了高粱,亩产600多公斤高粱,田生得意地说:“我经常上网,玉米价格今年不是太理想,俺就把种植结构调了,种上了酿酒高粱,没想到有专家指导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俺粗略算一下比种植玉米一公顷多挣3000多元。”陪同采访的绥化市农委副主任刘泽雨向记者介绍,机械化栽培对品种有特殊要求,主要以株高矮、茎杆细、叶片小、耐密植、产量高、抗病抗倒为目标,现在省农科院育成的“龙杂17”都达到了。绥化市也在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调研,今年“龙杂17”辐射面积达到1万亩,希望明年酿酒高粱这个品种能在绥化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大作用。
据焦少杰介绍,我省高粱种植区域多年来一直集中在北纬45°至49°,位于著名的松嫩平原。由于常年风沙、干旱,土壤肥力较低,又多盐碱,这使得高粱的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比较效益的前提下,使中低产田创造较高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讷河、克山、海伦等大豆主产县的400个种植大豆农户的调研得知,种植高粱的农户正在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民有强烈的结构调整愿望。另外,高粱机械化栽培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及种植大豆的机械设备适于种植高粱,也促进了高粱种植区向大豆产区的扩展。